close
服貿貨貿卡住 要有突破作法

【經濟日報╱社論】
2014.11.07 02:20 am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目前躺在立法院動彈不得,貨品貿易協議又因兩岸互有堅持而僵持不下。看來在兩岸經濟合作協議(ECFA)中居於核心地位的兩套協議,必然會在「韓中自由貿易協定」完成之後,才有可能生效;甚至會在「韓中自由貿易協定」生效後對台灣造成嚴重衝擊之下,才會讓台灣見棺掉淚、朝野終獲共識對陸方妥協簽署,屆時極可能是裡子、面子一起輸。

然而,即使面對如此艱難的情境,任何執政者都必須概括承受,並將社會的長遠利益置於短暫的政黨利益之上,為國家前途做出明智的決策。因此,目前除了中美洲五國、紐西蘭及新加坡外,如何擴大台灣自貿協定對整體貿易的涵蓋範圍,絕對是施政的急中之急。但是,目前政府因應簽署的策略還是令人擔心,似乎並未在今年的「反服貿運動」中學到足夠的教訓。

要成功簽署、並通過一項自由貿易協定並不容易,除了要事前詳細研究彼此各種產業的相對競爭力,預測相互開放市場之後的後果和淨效益之外,也要深入了解對方的諮商策略、據以擬定我方的攻防策略和技巧,而這些,都需要耗用資源,投入時間和人力去進行深入研究。

此外,還必須在談判前就和社會互動,了解各界的看法、讓民眾了解我方面對的困難、可能要做出的讓步、可能獲得的利益,以及政府將提出的各種協助產業因應的方案,以免「簽而不過」。

韓國和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後,韓國曾有兩萬農民對國會包圍施壓,讓國會議員畏懼、放棄表決並從後門溜走;之後韓國政府和美國繼續協商、提出更多資源、進行更完整的產業協助方案,才讓美韓自貿協定生效。

以兩岸服貿協議為例,政府事前並沒做過甚麼深入研究,只有粗略的模型研究;某部會曾委託智庫進行兩岸少數服務產業的研究,居然是在簽署協議時「同時」完成的。政府簽署開放的某些產業,負責的部會居然事後才發現自己是主管機關,對這個開放的產業一無所知、連事後都無從評估其影響,這種談判模式在全球可說是聞所未聞。政府諮商時的判準,主要是諮詢產業公會或協會;但代表公協會提供意見的通常是大廠商,中小企業的聲音完全聽不到,所以反服貿的服務企業不少,其實是十分自然的事。

中國大陸許多地方政府的規範會讓中央政府的開放效果大打折扣,若不研究這些規範的影響,在諮商談判時以配套處理的話,就會產生「開大門,不開小門」的現象,屆時我方大門一開對方長驅直入,但對方大門一開我方卻處處碰壁。若缺乏深入研究、提出談判對策,就會表面上對方「讓利」但實際上卻是我方「吃虧」。據悉,陸方為簽署ECFA,耗費數億元新台幣深入瞭解台灣產業;台灣卻是既不知彼、也不知己地進行談判。

不做研究,就不了解門道。新加坡在和美國的諮商中,爭取到星國在鄰近的印尼經濟特區中投資生產的電子產品,可以免關稅地由新加坡出口美國;韓國爭取到投資在北韓開城生產的部分產品可以免關稅出口美國。不深入了解,在談判中就不懂得援引、比照來爭取。

兩岸經濟合作協議,若未能爭取到陸方「政府採購」的大幅開放,就難以宣稱陸方對我「讓利」。以開放產業的數目字已經無法說服國人,在陸方「非關稅貿易障礙」重重之下,項目比較並無實際意義。我國官方不重視研究,立法院也是一看到研究預算就要大刪,我們只好矇著眼到處找人簽署協議。

兩岸近來互動氣氛不佳,貨貿協議中陸方不會輕易對台管制進口的830項農產品放手;政府迄今不和學界、農民互動尋求解套方案,似乎要讓談判無限期拖延。馬總統要求各部會準備好,2020年要加入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行政院可以這樣不積極地作為而拖到2020年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