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司法改革:誰扮演上帝之手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23 03:00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圖/季青
司改國是會議已開始進行分組會議。連日來,從司改委員的遴選,到大會議題的安排,都遭到外界強烈質疑,認為過程充滿「黑箱作業」。司法改革原是為了追求更公平正義的司法,但如果其改革過程本身無法保持公開透明,甚至如司法界人士的批評,認為會議遭到特定團體如「民間司改會」的把持;那麼,盛大的國是會議最後將如何產生一個可以取信於民的改革方案,不免令人懷疑。
目前司改國是會議受到的批評有三:一是「非法律人」的比率太高,占了過半司改委員的席次;二是遴選的過程受到操縱,許多形象良好的專業人士遭到排除,反而是不具代表性的人選入列;三是分組討論的議題設計欠佳,不符現實,且參與者被分配的組別與其專業無法對應,甚至有人揚言退出。

從上述三項問題看,司改恐已踏出錯誤的第一步。司改會議當然必須要有「非法律人」參與,才能反映更廣泛的民意;但是,如果其比率達到了喧賓奪主的地步,不僅可能稀釋討論的專業性,甚至變成花瓶。其次,從遴選的結果看,「律師全聯會」推薦的律師人選全軍覆沒,那麼,最後出線的律師之代表性為何?再者,「檢察官協會」也批評,遴選過程有「綁人綁議題」之嫌,且充滿對現任檢察官的批判。在如此未演先對立的氣氛下,未來會議提出的改革版本,恐未必能讓體制內之法律人認同,遑論欣然接受。

令人擔心的,其實還不止這些運作上的不透明。真正讓人擔心的,是主事者心中早有定見,而這場熱鬧的國是會議不過是一個過場形式:表面上,要做到讓百花齊放;實質上,最後無論如何都將導向欽定的改革方案。這點,從律師、檢察官、法官和人權團體皆將箭頭指向民間司改會,司法院長許宗力甚至在司改分組會議召開前夕自承「踩到地雷」,即可知這項疑慮其來有自,並不是法律界的「集體被迫害妄想症」。

事實上,觀察蔡英文進行「年金改革」的操作,即不難預見司法改革將如何收場。在年金改革會議及分區座談中,當然也不時可見大鳴大放的場景,但會場上卻從未將具體改革細節乃至所得替代率等方案端出來討論。但最後林萬億端出其版本,不也就公然宣稱是國是會議的「成果」?這種「移花接木」及「集體背書」的模式,既已演練過一回,第二回當然會更加熟巧。

不可否認,社會大眾對於司法確實存在諸多不滿,也對改革懷有期待。然而,蔡政府目前的操作,卻不像是要誠懇回應這些期待,而是要假藉司改之名,進行特定目的的司法整肅。民間對司法的不滿,主要集中在恐龍法官、關說賄賂、審判延宕、類似案件不同判決等議題上;但一落到司改會議,不是變成「維護司法尊嚴」的抽象討論,就是變成「增補人力」的瑣碎事項,已經大為走調。更可怕的,是要假藉民間司改會及非法律人等「體制外」力量,對體制進行革命式批鬥;這是否最佳改革模式,其實大有疑問。

以民進黨一向的邏輯,利用體制外力量來推進體制改革,最能收到速效。問題是,在年金改革上得心應手的操作,在司改是否適用,讓人存疑。原因是,司改畢竟要比年金改革複雜千萬倍,而且涉及的不是利益,而是理念、價值與態度的交鋒。以川普為例,他是打著「反體制」的旗幟當選總統,但入主白宮後,他屢次要甩開體制,卻幾乎都寸步難移,才會有「禁旅令」遇挫的演出。我們看不出,蔡英文有任何條件,能向川普看齊。

從籌備至今,司改會議人為操作痕跡斧鑿斑斑,令法界不安,也讓大眾不解。台灣司法需要改革,但人們並不樂見有人在其間扮演「上帝之手」,在幕後支配一切,卻還假裝這是一場「民主討論會」,那未免太虛假了!

國是會議﹒年金改革﹒司法改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