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賴英里愛藝術 飯店就是美術館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3 08:44 經濟日報 文/何秀玲


image
聽見賴英里 曾任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首席的賴英里,對音樂有一套想法;寒舍旗下飯店的每一首音樂,都由她精心挑選、聆聽過後才會播放。 圖/陳柏亨、寒舍艾美
分享
寒舍集團董事長賴英里已故夫婿蔡辰洋熱愛收藏藝術品,受到先生影響,賴英里對於收藏也頗有見解,談到藝術眼睛就發亮的她,不但收藏古美術、水墨畫、雕塑,現在還多了新媒體藝術。

為了搜羅藝術品,很難想像被視為貴婦名媛,甚至現在為董事長的賴英里,會親自拜訪藝術家工作室,了解藝術家生活,也讓她結交不少藝術界好友。

賴英里的喜好多元,收藏古美術是受到蔡辰洋的影響,由於蔡辰洋在古美術方面是專家,他收藏古美術和小文玩,她自己也從收藏中了解文化的演變和歷史。

收藏中國畫作 青睞當代水墨

另外,她收藏水墨畫,以中國當代水墨為主;近年她開始專注新媒體藝術,這個喜好,也展現在自有品牌艾麗酒店上。其中,寒舍艾美擺設不少中國攝影藝術家楊泳梁的作品。賴英里說,楊泳梁是寒舍合作很久的上海藝術家,合作過程中,雙方變成好友,先前曾以寒舍空間的名義,將作品捐給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她也透露,她有一幅十分欣賞、採用絲絹製作而成的畫作,因製作過程繁複,創作者在絲上作畫,木板上層層堆疊,「真的很美,所以我想辦法占為己有」,賴英里俏皮地說。但她擔心若擺設出來後,容易被潑壞,特別加強保護措施。

賴英里提到,從前學音樂時常接觸印象派,所以自己特別喜歡印象派;也因音樂史和藝術史的演變皆有關聯,她特別注重新古典樂派,也會因相關的畫風,而特別喜愛某些藝術品;接觸當代藝術,收藏則會更多元化,而且不同時間收藏的畫作,也有不同的感動。

觀察台灣現今收藏市場,賴英里認為,台灣與國際接軌最早,台灣收藏市場愈來愈來成熟,多年前剛進入收藏領域的藏家,現在更懂得自己要什麼,不會盲目投資;和中國當代藝術崛起時,大家非理性投資、甚至一窩蜂炒作不同,拍賣公司運作炒作和拍賣過程更趨於理性,不會有爆衝購買的現象。

走訪世界各國 深入了解作品

賴英里說,現在她有機會,就會親自拜訪各國的藝術家、甚至走進他們的工作室,「藝術家和他的作品是一體的,這是了解他們最棒的途徑,藉由生活點滴,知道他們創作的原因。」

為了尋覓好藝術品,不但勤跑博物館和藝術家工作室,每年更定期到歐洲收購藝術品,她也常到上海與北京,由於中國當代藝術正蓬勃,有不少私人美術館,北京更是藝術重鎮,有任何藝術重大活動,她也不會缺席,顯見賴英里對於藝術品的熱愛。

她也會為下一個酒店找尋藝術品,艾美酒店700件作品,正是她花三至四年時間,到不同地方收購的成果。

不過,談到收藏,就一定要談到寒舍空間,當年蔡辰洋成立寒舍空間,專業的收藏,打出古董和古美術名號。她說,因為當初寒舍空間經營拍賣市場,主打高階客層,所以談到古美術,一定會想到寒舍空間。

賴英里表示,早期寒舍空間除了培育年輕藝術人才,也贊助展覽;例如,2010年由大陸策展人兼史學家呂澎所發起的《改造歷史:2000-2009的中國新藝術》大展,為兩岸200人的大型藝術活動,台灣藝術正是由寒舍空間贊助,獨立為「台灣展區」,並承攬所有展務工作,希望協助台灣藝術家,並提供資源。

賴英里推廣藝術的熱情,還展現在寒舍艾美的藝術房卡上,只要房客到台北當代藝術館,出示房卡,就能免費參觀。

聽見賴英里

曾任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首席的賴英里,對音樂有一套想法;寒舍旗下飯店的每一首音樂,都由她精心挑選、聆聽過後才會播放。

賴英里說,她雖喜愛音樂,但不會主觀只播放自己愛的音樂,而是根據飯店的品牌定位來挑選。播放音樂也很講究,音量不能太大聲,音樂的氛圍更不能喧賓奪主,也成為酒店不同的文化風景。

賴英里﹒寒舍﹒藝術家﹒北京﹒上海

走進寒舍艾麗 看見生命之美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3 08:38 經濟日報 文/何秀玲


image
寒舍集團旗下自有品牌寒舍艾麗酒店,2013年於飯店一級戰區信義區開幕,「艾麗」是以寒舍餐旅董事長賴英里的英文名字為名,當時她是以寒舍空間董事長的身分,擔任艾麗酒店的策展人,受邀為艾麗操刀規劃藝術品,打破架上繪畫的形式,融入大量新媒材、裝置藝術和雕塑,以「生如 圖/陳柏亨、寒舍艾美
分享
寒舍集團旗下自有品牌寒舍艾麗酒店,2013年於飯店一級戰區信義區開幕,「艾麗」是以寒舍餐旅董事長賴英里的英文名字為名,當時她是以寒舍空間董事長的身分,擔任艾麗酒店的策展人,受邀為艾麗操刀規劃藝術品,打破架上繪畫的形式,融入大量新媒材、裝置藝術和雕塑,以「生如夏花」為主題。

酒店內有近600件藝術品。賴英里說,她受到印度詩人泰戈爾歌頌生命與自然的詩句「願生時絢麗如夏花」啟發,酒店空間融入策展概念,以「生如夏花」為主軸,結合「幻影成形」及「觀萬物入鏡」的呈現手法,聽似抽象,走進酒店裡即可一窺其貌。

例如,艾麗的迎賓裝置藝術,是英國藝術家保羅.考克斯基(Paul Cocksedge)的「狂風驟起」,模擬出突來一陣強風,捲起片片紙張、乘風飛舞的瞬間。但仔細一看,是以許多紙張大小的導電發光板組成,共使用62片燈片,這個作品曾在法國里昂市議會中展示,也是藝術家首件以「常設」方式展出的作品。

另外,位於六樓客房電梯前的「極夜之晝」,是中國攝影藝術家楊泳梁月光系列的錄像視頻作品,遠看為古典山水畫,細看便可知道,藝術家將象徵現代文明的汽車、電線桿等,放進山水畫中,夜晚的都會城市,其中車輛川流不息、夜裡持續發光的變化,觀者能感受到看似靜止卻又流動的奇妙感。

寒舍艾美 700件藝品...展現光與影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3 08:36 經濟日報 文/何秀玲

image
飯店內部藝術品。 圖/陳柏亨、寒舍艾美
分享
「先藝術,再空間。」寒舍艾美的700件藝術品,讓飯店成為美術館,更是差異化的戰略。寒舍餐旅董事長賴英里說,每次籌備新酒店時,先根據客層訂主題,並非先設計好飯店空間才放藝術品,而是藝術品和飯店設計一同進行;結合策展與美術館元素,以陳列藝術品的概念,造就現在的寒舍艾美。

賴英里表示,2002年她擔任台北喜來登飯店藝術總監,慢慢累積的設計經驗,得以在寒舍艾美發揮得更好。當初定位寒舍艾美,文化藝術是經營主軸,並選擇當代中國藝術,艾美開幕前,她到各個國家、博覽會、藝術展參觀,也找來藝術家協助,加上經營當代藝術的寒舍空間,協助搜尋藝術品,使寒舍艾美可擁有豐富的「館藏」。

她指出,這些在飯店陳列的藝術品,都是有計劃地篩選,再經過空間設計,「我們希望設計師能依據藝術品的設計去鑲框,絕非空間空一塊,我們再補藝術品上去」。她認為,當代藝術與光影有關,因此以「光與影」為主題,完美融合古董,飯店卻能保有摩登感,這是賴英里獨到的藝術美學。

image
寒舍艾美客房梯廳,擺放比利時藝術家Fred Eerdekens的藝術品《影子雕塑 小王子》。 圖/陳柏亨、寒舍艾美
分享
所以仔細看寒舍艾美的各個角落,都有與「光與影」相符的藝術品;例如櫃檯後的牆壁上,有新銳藝術家名和晃平以玻璃珠結合綜合媒材創作的「鹿」,透過光影,讓觀者感受到現實和虛擬的交錯。

長廊變成藝術迴廊,以美術館概念,旅客每次造訪,都會有不同體驗。賴英里說,她挑選的藝術品,除了美能感動人心外,也不會太嚴肅,都有其意義存在,有時甚至可會心一笑;「內有童心童真在其中,更容易打動我」。

「你看,銅線看似只是扭曲的線條,但光一照,就能看到摘錄自《小王子》的經典名句。」賴英里一看到寒舍艾美客房梯廳所擺放比利時藝術家Fred Eerdekens的藝術品《影子雕塑 小王子》,忍不住再次讚嘆,文字力量在光影打下後,有力地嵌入人們心中,這也是她最喜愛的作品之一。

她說,房客太喜歡這個作品,也好奇光影怎麼打出來的,都忍不住想摸它,銅線因此被扳歪,光影也變了,非得放上保護罩,並加上「請勿觸摸」,這讓她有些懊惱,這與當初她希望房客親近藝術的原意背道而馳,但為保護藝術品,非得如此了,她無奈地說。

位於一樓探索廚房的日本藝術家大橋博所創作的「夢之魚」,大嘴魚大大的眼睛,讓人們無論走到哪,都會感覺魚在瞪自己,談到這個作品,賴英里頓時笑得像個小女生。

不少飯店都開始與藝術家合作,對此賴英里表示,她可以自豪地說,寒舍艾美百件作品,每件都不是裝飾品,而是藝術家的原創作品,也有委託藝術家製作的,作品放在飯店的哪個位置較好,都與藝術家們討論過。

「選出700件作品較難的部分,是要放棄心頭愛,很多作品我都喜歡,但主題不對,就不適合放飯店;飯店藝術品要考量安全性,另一個特性是要中性,得考量男女老少、不同國籍旅客」,賴英里堅定地說。

寒舍艾美官網推出「線上藝術博物館」,讓旅客線上線下都能來場藝術饗宴。她表示,藝術是核心價值,也是寒舍艾美營造差異化的戰略之一。

image
寒舍艾美二樓擺設雕刻大師朱銘藝術品《太極對招》。 圖/陳柏亨、寒舍艾美
分享
image
飯店內部藝術品。 圖/陳柏亨、寒舍艾美
分享
寒舍﹒賴英里﹒藝術家﹒設計﹒美術館

史黛兒小姐 LINE時尚好友招募中!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策略行銷/福祉車出發了 把關懷變商機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3 05:20 經濟日報 邱馨儀


image
為迎接高齡社會來臨,納智捷推出價位親民且兼具休旅功能的LUXGEN V7 TURBO ECO HYPER福祉車。 納智捷/提供
分享台灣即將邁向高齡化社會,據統計數據顯示現今老年人與身心障礙人士已達380萬人,預估至2025年老年人口將達20%。可預見的未來,輪椅使用者將愈來愈多,對車廠來說,則是多一分關懷就多一分商機。
在高齡化社會即將來之前,讓輪椅使用者更容易上車的高頂、福祉車車款仍然相當少,市場有限、車廠的投入就更有限。但裕隆集團旗下自有品牌納智捷雖然是後進品牌,但從特定需求產品著手,反而可以建立品牌特色,讓社會關懷與品牌空間可以兩全,也是開發產品時就有的期許。

滿足特定客層需求

納智捷最初上市的車款像是MPV與LSUV在當時的市場,都屬於利基型產品,所屬的級距市場量不算太大,但因具備特色而搶下市占率,後來再發表的U6銷售表現相當突出,是典型納智捷的風格。

V7則是另一種典型。為滿足民眾行動上的不同需求,為台灣社會帶來更溫暖、更受尊重的多元行動模式,納智捷5月初發表全新 V7 TURBO ECO HYPER高頂休旅車的福祉車款時,大部分的民眾並不了解什麼是福祉車,直到看到電動輔助牽引機構讓輪椅可以輕易的上車才懂,也才在這個時候明白,高齡化的社會對環境設備有了更多不同的需求。

三大特性照護便利

納智捷總經理胡開昌說,納智捷並不是全球第一家推動福祉車的汽車品牌,但卻是唯一可以為台灣需求量身訂做的汽車品牌。

胡開昌說明,在徵詢立法委員楊玉欣以及身心障礙團體及家庭的意見後,V7 TURBO ECO HYPER高頂休旅福祉車的設計有幾個特性:

第一是外型區隔救護車,搭配RV流線休旅式高頂,展現休閒都會風格。

第二是身障朋友不需要自己孤伶伶的坐在後座,身旁可以有家人或看護陪同。

第三是除了給身障朋友使用,透過車輛空間的多樣配置,也可以有多種用途。此外,國產唯一的電動輔助牽引機構及便利伸縮式斜坡板,除了上下車更便利,也減輕了照護者的負擔。

目前台灣身障者遇到的困擾,集中在沒有人帶、沒有交通工具,在就醫、就學、就業、就養上都需要協助的狀況下,移動較為困難。

至於高齡化的社會來臨,則要試著從想像未來老年如何生活的角度,以便利的工具提升老人的社會參與。

致力於「集體社會交通無障礙」的楊玉欣,特別希望透過政策的推動,包括貨物稅的減免等,讓身障者以合理的價格購置福祉車輛,更希望社會各個單位如觀光、旅遊、長照與無障礙計程車等等,都使用福祉車款。

除了福祉車之外,納智捷今年還在全台共12處汽車生活館增設無障礙設施,並對銷售顧問加強應對訓練,期望可以帶給高齡與身障者更安全舒適的移動感受;從產品、通路到服務強化,納智捷希望真的能夠照顧到輪椅使用者的心情。

福祉車大的特色是為了方便上下輪椅,配置可伸縮收折、能承受300公斤重的便利伸縮式斜坡板,讓輪椅乘客上下車時能更方便省力。V7也導入國產唯一電動輔助牽引機構,可利用遙控器輕鬆操作;後艙的輪椅固定座、牽引機構等都經過國家級的嚴格把關,讓使用者除卻安全上的顧慮。

現在納智捷期待的是,無障礙計程車可以藉由貨物稅31萬元的補貼,70多萬元就可以買到福祉車,無障礙計程車的商機更大,應用空間更廣,當然也為納智捷創造更大的市場空間。

納智捷﹒身障者﹒高齡化﹒計程車﹒貨物稅

經濟書坊/典範學習 事半功倍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3 05:20 經濟日報 摘自《看懂對手的獲利模式》,大是文化出版


不論業種是否相同,別人的商業模式往往具參考價值,說不定同樣的方式對自家公司而言,正是最適合的做法。

以商業用語來說,這叫做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這是管理學名詞,指的是運用某種已經存在的技術、方法、過程、活動或機制,讓生產或管理的結果達到最優,並減少出錯的可能。簡單來說,便是透過參考別人的成功之道,找出能讓自己也跟著進步的做法。

已在全世界大規模展店的優衣庫,曾研究過國內外優質企業,然後再積極融入公司的體制裡。例如:經營系統模仿沃爾瑪、人事教育模仿家得寶公司、商務開發模仿諾威屈伯德日本公司、未來開發模仿微軟公司、資訊系統模仿7-ELEVEN、大眾趨勢調查模仿Limited Brands 公司、標準化則保留麥當勞和其他公司成功的部分。

樂天研究了7-ELEVEN的操作現場顧問之後,當作最佳實務而實踐的成品,就像是樂天的電子商務顧問;知名日用品公司花王,也把寶僑公司當作長期研究對象。

從零開始發想很重要,但參考他人的路數,調整現有做法,並加以有效運用一樣重要。拜科技進步所賜,現代人簡簡單單就可以接觸到各種資訊。

例如,透過各式社群網路,便能交流各種知識,群眾外包(crowdsourcing)的思維方法,愈來愈普及。把群眾(crowd)及業務委外(sourcing)組合起來,借用群眾的智慧,讓新的商業模式創意,不再受限於公司內部,能更廣泛的讓其他的業種共同提供發想。

商務模式這種事,「在A業界合理,但在B或其他業界完全大錯特錯」的狀況非常多,我們必須多關心外面的世界,並吸收不同業界的常識。

各企業現行的獲利模式被視為理所當然,其實是一種倒果為因的思維,殊不知這可能是對方嘗試了無數次錯誤後才得到的結果。

而能讓這些成果變得理所當然的,就是機制(調整人力、物力、金錢與資訊),現在廣泛被應用的平台模式(platform model),其出發點,就是要透過機制化,讓任何人都可運用他人所做出來的成果,知道自己處於何種位置、可採取什麼行動。

(摘自《看懂對手的獲利模式》,大是文化出版)

沃爾瑪﹒麥當勞﹒電子商務﹒微軟﹒日本

行銷最前錢線/塑造優質品牌經驗四大關鍵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3 05:20 經濟日報 ▉蔡益彬


美好的品牌經驗建立良好的顧客關係,優質的關係創造高的品牌本益比,美國的賽美翠系統(Satmetrix System)管理顧問公司研究指出,品牌忠誠度高的企業,平均本益比高於競爭者達兩倍以上。

蓋洛普公司對6,000位消費者進行品牌滿意度洞察,要找出驅動品牌忠誠度的主要動力,研究發現,最主要的力量竟是來自第五個P──「People」,而不是傳統行銷一直強調的4P。

例如,汽車業、航空業及銀行業,竟有高達十至15倍的顧客表示,銷售及服務人員的傑出表現會留下美好的「品牌經驗」,因而會繼續使用並推薦親友購買這個品牌。

英國卡爾遜行銷公司(Carlson Marketig)對16,000名顧客,進行消費者與品牌的質化關係調查,他們發現關係差的品牌,顧客保留率只有32%,關係好的品牌則有高達87%的保留率。

卡爾遜的知識總監湯姆.雷奇(Tom Lacki)強調,優質的關係建立在三個品牌經驗上:彼此信任、情感連結及共享的價值觀,他指出「品牌經驗的一致性」,是建立高優質顧客關係的關鍵。

事實上,在行動行銷及社群媒體愈來愈蓬勃發展的趨勢下,消費者對品牌的經驗,變得愈來愈重要,因為他們能隨時把跟品牌互動的經驗,經由臉書、Line或爆料公社等,以分享的方式發散出去,她們一次不佳的品牌經驗,可能就重挫你投資數千萬元的廣告活動。

知名的「品牌經驗」發展顧問專家夏恩.史密斯(Shan Smith)指出,企業要發展出讓顧客滿意的品牌經驗,必須將行銷重心放在如何讓品牌承諾,能被消費者深刻感受及親身體驗,因此他提出以下四個要點,幫助企業創造「品牌經驗」以迅速得到消費者的信賴與支持。

一、主張(Propsition):品牌經驗是由一個清楚的主張及目標開始的,要讓消費者很明確知道品牌要帶給他什麼價值,這是使「品牌經驗」具獨特性與吸引力的關鍵起點。

例如,英國的網路銀行「First Direct」的主張是:讓我們真正跟別人不一樣的是,大部分銀行注重的是「錢」,我們注重的是「人」。簡單但具革命性。

二、人員(People):品牌除了注重形象,更要注重「品牌行動」,行動分二段,前段是行銷人員推廣品牌的承諾,後段是相關人員將承諾傳遞給消費者。因為當消費者看過廣告,對促銷的活動也充滿期望,這時就要依賴人員,讓品牌變得有生命,所以前後兩段的人員,是讓消費者得到體驗的真正關鍵。

三、流程(Process):要不斷檢視消費者的品牌體驗流程,也就是企業與消費者接觸的每個點,是否真正讓消費者感受到品牌的承諾與價值,尤其要進一步對流程的各步驟進行修正、改善或刪除,Amazon執行長傑夫.貝佐就強調,品牌的不是你自說自話,而是由公司所做所為形成的。

四、產品(Product):很多行銷人員認為消費者只有對服務業才會有經驗產生,而產品買回家消費就結束了,但星巴克的董事長郝華則不認為如此,他說:「我們的顧客在我們的公司、我們的品牌裡看到他們自己,因為他們是整個『星巴克經驗』的一部分」。

應用夏恩提出的「品牌經驗」發展四要點,你將能自形象的創造,提升進入經驗的創造,消費者的忠誠度及品牌的本益比,將因此雙雙提升,如此行銷投資報酬率會不斷升高。

(作者是台北神經行銷研究室執行顧問,本專欄每周一刊登)

本益比﹒星巴克﹒英國﹒臉書﹒爆料公社

點子農場/從文革50年 看台灣產業未來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3 05:20 經濟日報 ▉吳仁麟

會議中場休息的時候,朋友提醒我她就坐在台下,要我一起過去致意聊聊。一聊就停不下來,也就這樣聊起了文化大革命。這一陣子,陸陸續續有媒體在談文革,今年也正好是文革50周年。

1966年的5月16日,毛澤東發表了重要講話「516通知」,啟動了這場十年浩劫。

50年前,出身台灣的她和當時的丈夫從美國飛到中國定居,正好遇上了文化大革命。於是她的名字就這樣成了傳奇,不只在兩岸三地,連美國、歐州和日本都出版了她以文革記憶寫成的小說。

對於這些過去,她笑得雲淡風輕,憶起文革,這位曾經向蔣經國和胡耀邦開口爭人權的作家,只說那真是場不堪回首的浩劫。

她認為,這應該是最難的轉型正義課題,當年的受害者雖然都陸續平反,但是毛澤東的照片仍然還高掛在天安門上。文革50周年這麼重要的日子,整個中國社會卻刻意不提這件事。可能是那傷痕大到無法面對,也可能擔心引發對立和衝突。

中國對文革愈是安靜,愈是讓整個世界好奇,反而是台灣這邊有不少人在談文革。當時間走得愈久遠,會不會出現一些令人難以理解又看來諷剌的畫面?

比如關於中共過去的一些故事在政治的因素影響下只能在台灣談(像文革50年),而關於國民黨的一些故事卻在市場和資本的因素下只能由中國來拍成影視作品(像張學良的《少帥》和張靈甫的《紅日》)。

1977年文革結束後,當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先念發表檢討,指出文革十年至少造成中國5,000億人民幣的經濟損失。1978年,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委員長葉劍英表示,文革至少造成2,000萬人死亡。在這些數字之外,文革造成的傷害更是難以估計。

對台灣而言,文革像是個遙遠的恐怖故事,當文革重創中國,台灣的經濟正在高速成長。如今,50年過去,中國成為全球經濟強權,而台灣經濟則處於史無前例的低潮年代。在這樣的時空裡,我們該如何思考看待文革這件事?

過去50年來,台灣從威權時代順利走到今天的民主社會,在每一波的轉型中,人的權利和價值是愈來愈受視的對話主題。這樣的對話過程也對台灣的產業發展造成關鍵性的影響,從核能、環保與世代正義議題的討論甚至影響了台灣的政局。台灣的道路一直沒變,就是珍視人的價值,不管政經局勢如何變,我們始終在乎人權和人文。

往長遠看,以人為核心的人本思維將更受到全球重視。科技始終關乎人性,當科技愈進步,就愈需要了解人的需求,這也將會是台灣各個產業發展的巨大優勢。特別是當中國歷經文革50年後,仍然在人文的課題上療傷的現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