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蔡總統的考驗/住宅去商品化 更勝興建社宅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23 01:39 聯合報 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台北市)


五二○新政府上台,蔡總統的廿萬社會住宅準備推動之際,卻看到台北市部分居民及議員抗議興建社會住宅的新聞,令人對社會住宅的未來發展感到憂心。然而更令人憂心的是,大家將居住正義的落實聚焦在社會住宅能否興建上,中央與地方政府全力投入大量資源拚蓋社會住宅,結果即便達成目標(暫不論只是動工或是完工),但大多數人的居住困境是否就能獲得改善?

首先,社會住宅興建的數量有限,不論蔡總統的八年廿萬戶或是柯市長的八年五萬戶,均不到市場存量的百分之五,無法影響市場的供需價量。因此,房市各種不合理的現象,包括:高房價、高空屋、投資炒作等問題,均無法解決。更別提興建完成社會住宅的時間漫長,且必須投入大量資源,如此緩不濟急,居住困境短期絕對無解。

其次,當前住宅問題的核心是「住宅商品化」嚴重現象,導致住宅成為投資賺錢的工具。因此,新政府應先確立住宅政策的「去商品化」目標,如此整合財稅、金融與內政等部會相關政策,才有可能真正解決住宅問題。否則,內政部想要幫助人民購屋租屋以安民生,另一方面,財金部門卻又鼓勵投資炒房來拚經濟,住宅問題惡性循環,永遠無解。換言之,住宅問題的解決並非內政部而是行政院的責任。

第三,政府住宅資源的分配應仔細檢討,考量公平、效率與效益方式解決住宅問題。若社會住宅興建分配四千億資金與公有土地的無償提供,而民間空屋的轉用社會住宅與租金補貼給弱勢房客等更具公平、效率與效益的住宅補貼方式,是否應分配較多資源,投入更多政府與社會的關注?更進一步,健全租屋市場,避免黑市,保障房東與房客;健全購屋市場,避免投資炒作、扭曲烘抬,保障購屋者權益;確保居住安全,老屋健檢與物業管理的加強等,這些更多人民關切且更為嚴重的住宅問題,政府又各投入多少資源與關注?

第四,釐清「政府」與「市場」在住宅問題解決上所應扮演的角色,避免混淆。面對當前台灣「大市場、小政府」的住宅供給,政府雖可努力增加供給,以調節住宅市場,但在政府有限資源下,仍應將重心放在糾正住宅市場失靈,而非全力投入社會住宅興建,以有效解決住宅問題。

面對興建社會住宅的困境,政府仍應再仔細評估,在建立多元住宅補貼的方式下,或許可增加空屋轉用社會住宅及租金補貼的數量,以減少政府直接興建數量的壓力。同時政府應加強社區溝通社會住宅興建的價值與成果,學界最近的實證研究顯示,雖然早期的整宅與出租國宅,對周圍三百公尺的房價有些微負面影響,但出售國宅並沒有影響,而新建的公營出租住宅,反而對周圍房價有正面影響,或可供參考。

在政府解決住宅問題之前,必須先釐清住宅問題的關鍵與優先次序,並建立政府各部門及社會各界的共識,透過政府資源的盤點與公平效率分配,住宅問題的解決才能落實。期待新政府有釐清住宅問題與解決住宅問題的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