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計時工作者」變「專業工作者」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1-06 00:14聯合報 周行一

如果妳在美國找到了一個暑假實習,工作條件很可能是:時薪廿美元,每兩周填一次工時單領錢,上班時間是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因是臨時員工,不能享有公司的任何福利;如果你找到的是一個全職的工作,條件很可能是薪水六萬美元一年、有年終紅利、公司有保險等福利,包括休假日,但是沒有上下班時間。

上下班時間是「計時工作者」關心的,因為工作時間長短決定工資多少,實習工作沒有加班的機會,公司就是要實習者做臨時性的工作,不需要加班;全職工作者不會關心工作時間,他是「專業工作者」,任務是把工作做好,如果得到上司的賞識就可步步高升,否則可能會被炒魷魚,他的所得與工作時間長短不相關,由他對公司的貢獻決定,投入工作的時間是頗有彈性的。

「計時工作者」的所得通常低於「專業工作者」,用時間換取工資的人比較辛苦,沒有投入工時就沒有收入,想要多賺一點就必須多做,周末或者國定假日休假雖然可以休息,但是少賺錢,有時就算想做,老闆可能不給做,或者法律可能禁止多做。

「專業工作者」的待遇可能高很多,增加收入的方法是提升自己的價值,能花較少的時間做更多有價值的事,省時間卻能得到好效果是成功的「專業工作者」的特質,晚上或假日工不工作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做的事情有沒有價值,當做的事情愈來愈有價值時,就可以像許文龍先生一樣經常去釣魚。

勞動部日前預告一例一休再次修法,未來有望合法連續上班12天、單月加班上限從46小...
勞動部日前預告一例一休再次修法,未來有望合法連續上班12天、單月加班上限從46小時提高至54小時等。 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現在的勞基法,在一例一休後,基本上都是「計時工作者」型的勞動契約了,「計時工作者」想要脫身成為「專業工作者」,必須思考像一個「專業工作者」,不要被現在的工作環境所制約。

第一、儘管有公司規定的上下班時間,不要早上剛上班就想著什麼時候下班,如果很努力工作,不知不覺就到了下班時間,就比較像一個「專業工作者」了;第二、不要讓自己有上班下班的心理區別,上下班時都應該想如何讓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放不放假不重要,重要的是上班後有沒有變得更有效率,更有創意,有這種心態就離「專業工作者」更近一步了;第三、避免用時間換取金錢,這種賺錢方式價值低,要想如何讓自己的價值與投入時間脫鉤,最好的情況是價值不斷提升,但是時間不需要增加;第四、努力工作永遠是成功的不二法門,不認為老闆給好福利、高薪水是理所當然的事,當你每天迫不及待的想上班,很快就會變成「專業工作者」了。

有「專業工作者」的思維與行為習慣的實習者將來會被公司留用成全職者,反之則可能一直都是「計時工作者」。懂得善待別人更是「專業工作者」的特質,許文龍在民國七十七年首開風氣之先,給員工周休二日;善待自己也很重要,累壞身體或者是忽略了家庭,賺再多的錢又有何意義?真正的「專業工作者」會努力做到平衡,雖然很不容易,但是會有快樂的感覺。

如果不注意,現在的勞工法規會讓我們養成「計時工作者」的心態,我們被各種規定制約成要注意何時下班,何時打卡,何時休假,久了就會離「專業工作者」愈來愈遠,如果想增加所得就必須經常提醒自己思考像一位「專業工作者」。

政府為了幫助人民提高薪資,制定勞工法規時,也許也應思考一下這類問題。

(作者為政治大學校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