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問總統,教育是何物?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06 02:2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課審會日前召開第三次「課程審議會學生代表遴選會議」,選出22名學生代表。記者林敬家/攝影
課綱問題屢屢激起社會對立,新政府邀請學生參與課綱審查,更引發外界的憂心。支持學生審課綱者認為,不同背景的學生參與審查,可以將他們的多元背景提出來,此說以蔡英文總統為代表,教長潘文忠更認為學生參與本身就是一種「公民教育」。反對者則認為,學生才開始學習,對許多事情尚無認識,如何有能力討論課綱?
上述正反意見,都只是片面觀點,並未提出具有說服力的完整論述。甚至有學生說,學生是教育商品服務的「消費者」,當然有資格以消費者身分對服務的內容表示意見。這種把教育喻為「商品」的說法,更屬似是而非。要辯證此一問題,我們須先釐清課綱、課本及教學的關係。
全球民主國家對於教材的擇定,大都採用三級制。第一級,由中央政府制定課綱,描述各科教材編寫的大原則、涵蓋範圍等;再由出版業者或熱心團體依此編寫教材。第二級,由地方政府擇定若干符合當地民情、特色之教材若干本,供區內學校採擇。例如原住民部落較多之縣市,則可選用相關內容較豐富之教材。第三級,由各校教師在當地政府選定的教科書中,選擇一本或數本作為教材。
由此可知,第一級的課綱審議者,必須要有寬廣的視野,對於各地的文化歧異亦須有所理解。以語文教育為例,課綱必須決定古文與現代文的比例,因此審議者須有相當的語文知識養成之系統概念,才能決定看似「無用」的文言文應占多少比例。以生物教育為例,課綱審議者必須對演化生物學的知識建構、創造論在科學界所遭遇的挑戰均有清楚的理解,才能提供下一代有益的現代生物知識。這些見識,恐非還在接受教育的學生足以具備。
從民主的觀點看,學生在教育過程中若有更多積極的參與,當然是好事。但以台灣的教育為例,主要問題其實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流於消極,或者在教學設計中難以參與。如果能在這些方面多下功夫,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成效必能大大提升。而今,政府和教育部門不去正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參與不足,卻一夕將他們的角色提升為課綱審議者,美其名為「民主多元」,則是本末倒置。
我們當然贊同多元文化觀,也認為政治力不應介入課綱。然而,課綱就只有「史觀」一個面向嗎?教育又難道只有「多元涵括」的一種價值嗎?其他國家在課綱的決定過程中,會有多元意見的聽證過程,學生的意見其實大可在這個階段納入;但試問,有什麼國家弄到「學生審課綱」的地步?台灣如此與眾不同,我們究竟在哪個環節產生了思辨的錯誤呢?
最好的例子,不妨參考美國爭辯「演化論」與「創造論」何者應進入課綱的討論。「演化論」是現代生物學的基礎,兩百多年來已形成生命科學知識推理環環相扣的架構。「創造論」所依據的聖經則是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聖典,千千萬萬美國人對之信奉不渝,他們從小到大的教會生活也形成不易動搖的歷史記憶。那麼,根據多元文化理論,美國教科書是不是「演化論」與「創造論」兩案並陳呢?
答案是否定的。美國絕大多數的課綱採納的是「演化論」,「創造論」的支持者曾多次想要促成「平行論述」,卻未成功。原因就在,多元之外,還有其他更高的價值。課綱是教育的一環,它必須兼具教育理念、人文關懷、多元尊重、科學素養、圓融思辨的訓練等面向,多元尊重只是諸多面向之一。就課綱而言,「多元」甚至未必是最重要的元素。
蔡總統以「多元」和「民主」為由支持學生審課綱,不僅貶低了課綱的意義,也偏離了教育的本質。一些以教育「商品」的消費者自居的學生,動輒以不滿意服務為由拒絕買單,不正是因為這類怪誕邏輯而來?
課綱﹒原住民﹒潘文忠
公告版位
- Aug 06 Sat 2016 13:46
聯合/問總統,教育是何物?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