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台灣經濟浮現長期停滯警訊

2015-08-06 02:01:4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主計總處上周公布今年第2季台灣實質GDP成長竟僅餘0.64%,不只遠低於該處5月預估的3.05%及市場預期的2.55%,跌碎了眾專家的眼鏡,且季調後實質GDP年化季增率也大減7.65%,為2008年第4季後最大降幅,可見這波經濟降溫速度奇快,讓今年GDP不只保3%無望,更浮現台灣經濟陷入長期停滯的警訊。

乍看主計總處公布國外淨需求負貢獻經濟成長2.07個百分點,國內需求貢獻2.71個百分點的訊息,不明就裡者可能會誤以為第2季台灣經濟表現不振,主要是受到國際需求疲弱拖累,內需仍大致溫熱的結論,只要下半年國際景氣回溫,經濟成長便可恢復溫和擴張。但真相藏在細節裡,台灣經濟已呈現外冷內虛的隱憂,隨時可能進一步降溫,重演2011年台灣面板、DRAM等產品陷入存亡危機,致使當年經濟成長率從第1季的7.37%,快速下滑至第4季0.68%的惡夢,也啟動GDP遭遇「九降風」的開端。

台灣經濟驟失成長動能,原因何在?深究GDP各組成可知,第2季商品及服務輸出年增率由上季的5.93%遽降至-1.3%,創下2012年第2季後首度衰退及跌幅最大的主因有二:一為商品出口衰退,二為服務輸出增幅明顯縮小。除了國際景氣復甦力道遲滯及中國經濟趨緩,讓大宗商品價格下跌並拖累傳統產業出口外,全球電子產品庫存偏高,也讓具優勢的台灣高階電子產品難顯身手,加上紅色供應鏈崛起,威脅中低階電子產品生存空間,商品出口萎縮便不是太意外的事。

然而,過去幾年台灣商品出口出現衰退或低度成長時,GDP統計的輸出成長總高出一截。關鍵在於廠商在全球運籌的考量下,在台設廠的速度雖減慢,對外擴張卻毫不手軟,促使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模式依舊透過三角貿易持續對台灣GDP做出貢獻。但問題是本季三角貿易毛利成長放緩,使輸出成長不再高於商品出口成長,反映海外台商面臨的競爭威脅大幅提高;而近年來挹注台灣服務貿易輸出頗多的陸客來台觀光,其觀光人數也於本季結束長達15季的成長格局,加劇惡化程度。

至於民間消費雖成長2.81%,連續第2季加速,擴張動能看似穩健良好。但若扣除商品類物價下跌及考量民眾海外旅遊人次隨日圓和歐元大幅貶值而激增,使實質消費產生的虛胖效果,民間消費成長動能就不似數字表面般熱絡,其對第2季經濟成長的貢獻1.5個百分點,亦需打個折扣。

不只消費呈現假熱狀態,資本形成亦虛有其表。資本形成包括固定投資及存貨變動兩項,固定投資大增,一般代表景氣升溫,廠商積極擴充廠房設備以因應即將湧現的需求;而存貨的大量累積,意義則較為複雜。若在景氣上升期,主要反映廠商預先備貨,以利後續銷售;反之,若景氣處在降溫階段,則多半是產品供過於求,未來生產必須暫緩,以去化庫存的警訊。而第2季資本形成之所以從上季的-1.29%上升至5.42%,主要是電子供應鏈庫存去化有限,致使存貨大增所致,而非廠商看好未來景氣,決定加碼投資。這點從進口資本財價格下跌,導致實質設備投資維持正成長,卻隱藏了資本設備進口減少的事實,便可窺見端倪。

當前經濟結構是外冷內虛,加上今年4月、6月連亮兩顆象徵景氣低迷的藍燈,與領先指標仍持續下跌看來,短期內台灣經濟恐將續處築底階段,且伴隨著一定程度的下行風險,不排除各項經濟數據持續下探。

在經濟長期停滯的組成要件,已紛紛來到門邊之際,政府如還想靠部分不再亮麗的產業苦撐,企業若還想仰望國際春燕施捨,而不以破斧沉舟的信念,戮力同心地解決結構性問題,朝正確方向轉型升級,只怕再開多少搶救經濟會議,都無濟於事,只能看著台灣經濟成長動能日漸流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