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籍攝影師 勇闖彰化「廢樓」拍給你看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14 04:16 聯合報 記者林敬家/彰化報導


image
彰化市喬友大樓如今只剩一樓還有營業。 記者林敬家/攝影
分享
image
扶梯,只剩荒涼。 本報資料照片內部照由Alexander Synaptic提供
分享加拿大籍攝影師亞歷山大(Alexander)長期記錄台灣風情,去年潛入荒廢10多年的「喬友大樓」,並在網路上分享建物內部現況的照片,包括KTV業者留下的大批錄影帶、停留在88年的月曆,及遭火燒的樓層等,引起網友討論。
喬友外牆,港式飲茶、舞廳、溜冰場與夜總會招牌已生鏽,亞歷山大對這棟聳立在彰化火車站前的15層大樓相當好奇,去年4月進入一探究竟。

他說,頂樓有多個KTV包廂,還有飯店房間,有些房間有人進出的跡象,「奇怪的是,床鋪幾乎都有火燒焦痕」。

亞歷山大在7到9層樓發現大範圍焚燒痕跡,尤其7樓「簡直是災難」,94年這個樓層遭人縱火,火勢延燒1個半小時才撲滅,他說,外部的KTV招牌被燒毀,內部宛如廢墟,樓層雖是開放空間,至今氣味難聞刺鼻。

大樓內的房間內有大量廢棄物、衣物、鞋子和雜誌,櫃台內有收據、傳單及未被帶走的神像,88年6月5日的日曆也被遺留在雜物堆中。

亞歷山大在三樓KTV機房內發現擺滿多個櫃子的錄影帶,編號整理保存完整。

亞歷山大的照片引起網友迴響,有人擔心喬友建物不安全恐危及居民安全,也有人不捨這棟曾繁華一時的建物「任憑荒廢,成了在地的毒瘤」。

喬友目前只剩一樓有營業,彰化縣消防局每年消防安檢,其餘樓層閒置,不在檢查範圍,過去曾有遊民、治安人口進出,建物遭塗鴉、縱火破壞。

警方表示,環境實在殘破,近期少有人進入,唯鄰近違規停車狀況多,影響民眾進出。

*更多喬友大廈照片請看這裡

image

套房,火痕猶在。 本報資料照片內部照由Alexander Synaptic提供
分享
image
舞廳,繁華不再。 本報資料照片內部照由Alexander Synaptic提供
分享

基隆港看完福祿猴 來嘗漁會滷小卷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14 04:17 聯合報 記者林孟潔/基隆報導

image
基隆區漁會推出「滷小卷」,鹹香軟嫩又不失鮮味。 圖/蔡馥嚀提供
分享福祿猴在基隆港展出9天,基隆區漁會趁機推出「滷小卷」,宣傳在地海產,燙熟的小卷浸泡滷汁5至8小時,淡雅鹹味中帶有鮮味,受到遊客喜愛,短短2小時賣出上百隻,有興趣的民眾把握展期前去賞花燈、拍郵輪,也吃進基隆海味。
基隆區漁會強力推銷在地海產,包括鎖管、黃金蟹、大明蝦等,除生鮮產品外,發揮創意想新口味,抓住消費者的胃。福祿猴展出帶來人潮,會務課長王淑嬿以香菇素蠔油、八角、花椒和薑,抓比例特調滷汁,花2周時間研發滷小卷。

王淑嬿說,先將新鮮小卷燙熟,再浸泡入滷汁中,約5至8小時是最佳風味,「不用小火慢燉,怕破壞小卷鮮度和肉質」,素蠔油帶甜味,吃起來微甜不死鹹,小卷軟嫩好入口,連牙口不好的老人都說讚。

她說,透過在福祿猴展場試賣,讓更多遊客認識基隆海產,漁會也推出真空包裝的滷小卷,絕對不加防腐劑,一包4隻售價100元,民眾返家只要簡單加熱,就能把在地海味端上桌,「昨天試賣第2天,2小時內賣出上百隻」。

漁會和在地船家合作,擁有穩定的貨源,「漁船捕到貨上岸,在7天內能作成滷小卷,送到顧客手中」,保證民眾能吃到最新鮮的海鮮。王淑嬿說,小卷是優質的蛋白質,滷小卷推出後,不少人反映是很好的下酒菜。

彰縣仁和宮Q版二林媽 登上香火袋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14 04:17 聯合報 記者凌筠婷/二林報導


image
二林鎮仁和宮設計了媽祖小神衣造型的可愛香火袋、小筆袋。 記者凌筠婷/攝影
分享彰化縣二林鎮仁和宮為三級古蹟,為了擺脫刻板印象,吸引年輕信徒,今年推出媽祖神衣造型小香火袋,正面是Q版媽祖像,相當可愛,推出後受歡迎,已售出約3000個。
二林鎮仁和宮位於二林鎮中心,乾隆5年(1740年)建造,至今276年,是鎮上歷史最悠久的媽祖廟,俗稱「二林媽」,一直香火鼎盛,是當地信仰中心。

仁和宮主委彭順週說,近年二林鎮年輕人逐漸流失,到廟裡大多是老信徒,為了擺脫「老」印象,吸引年輕信徒,仁和宮積極改造形象,先利用大甲媽遶境時設計的Q版媽祖作為新的識別圖樣,讓媽祖年輕化,去年設計紅、紫、黃三種顏色的媽祖神衣造型香火袋,像一件華麗的小衣服可掛在提包當作裝飾品,今年更出了新版,將「二林媽」印在香火袋,希望打響知名度。

「一般的香火袋造型太嚴肅,給人距離感。」彭順週認為,年輕化一定要有特色,所以不只放上仁和宮專屬圖樣,也連外表都不一樣才行。

除此之外,他們設計「福佑包」,可讓學生作為筆袋,也可讓粉領族當化妝包或眼鏡包,多用途設計「讓二林媽隨時陪在大家身邊」,今年過年送給點文昌燈的小朋友,希望媽祖保佑學童學業進步。

舊砲台入街景 鳳山「活在歷史中」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14 04:17 聯合報 記者歐陽良盈/鳳山報導


image
平成砲台位於曹公廟後方,內有階梯可爬上去俯瞰周遭街景,是附近居民散步的好去處。 記者歐陽良盈/攝影
分享鳳山區保有清朝時期留下的砲台,有平成砲台、澄瀾砲台、訓風砲台,都是市定古蹟。
平成和訓風砲台位在市區巷弄,澄瀾砲台在鳳山體育場對面、鳳凌廣場旁,來往的人多,現代街景對上清朝砲台,讓人頗有時光交錯的意味。

訓風砲台在鳳山龍山寺右側巷弄旁,當地耆老表示,這裡以前是鳳山溪和城濠合流處,緊抱鳳山溪往前鎮河的出海口要衝,早期中國移墾漢人和貿易船隻都從此處上岸,建於乾隆53年(西元1788年),構造是軟石,目前僅剩10多公尺的遺跡。

平成砲台在曹公廟後方,建於清道光18年(1838年),高約5公尺、內側有階梯,往上走可俯瞰周遭環境。

澄瀾砲台也是在清道光18年建造的,位在鳳山區立志街和復興街口,呈不規則八角形,當年鳳山知縣曹謹為加強軍事防禦興建的,緊鄰現在的鳳凌廣場和鳳山國小,每天人來人往,古歷史建物和現代樓房並存,當地居民笑說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活在歷史中」,感覺很有意思。


法國人遊朝天宮 讚「不輸故宮」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14 04:17 聯合報 記者蔡維斌/北港報導


image
由法國退休老師和公務員組成的藝術文化團,抵雲林北港朝天宮深度訪視台灣宗教。 記者蔡維斌/攝影
分享由法國退休老師與公務員組成的藝術文化深度考察團,首度抵北港朝天宮參訪,從媽祖歷史到廟宇建築,人、神之間的互動,讓這群法國人見識到台灣宗教的可愛與心性化,他們說,有如台灣的「人文故宮」。
訪問團由國內資深歐語嚮導李乎川帶領,成員多數是公務員和老師,李乎川說,目前歐洲退休人員最愛深度旅遊,喜愛在任何一個國度探索不同於歐洲文化的人文藝術,最近不少歐洲人喜歡來台灣,除了太魯閣、花東等山川野林,故宮和知名原住民社區也都是首選景點。

李乎川說,最近包括聯合報系的世界日報等平面媒體,曾報導台灣地方特色,其中以北港朝天宮最受關注,於是該訪問團指定要到雲林訪視,想下鄉看台灣不同的一面。

訪問團受到朝天宮副董事長蔡輔雄及董事蘇榮泉等人接待,「我來之前有做功課!」李乎川不需導覽員,從台灣媽祖宗教到媽祖廟建築特色,一路引介滔滔不絕,讓廟方人員刮目相看。

參訪團員走進宮廟看到高大的千里眼、順風耳,還有信徒虔誠膜拜抽籤、求平安符,都是法國人前所未見,樣樣新奇。

退休教師路易斯說,他曾教過中國歷史,但沒見過台灣宗教與人的互動,竟是如此人性化和有趣,雖不認識媽祖,但從信徒的眼神和誠心,就可知道媽祖是偉大神聖的人物,尤其孝道仁愛精神都在媽祖信仰中展現,很可貴,能夠看到台灣另一面人文藝術,直呼不虛此行。

朝天宮從屋瓦剪粘及石雕彩繪,建築中的任何角落與素材都有典故和歷史,法國訪問團相機拍不停,他們說,媽祖本身就是很美麗的藝術作品,這座宮廟處處驚喜,實不亞於故宮。朝天宮並贈送裝滿祝福的香火和福袋,讓一行人把台灣福氣帶回法國。

image
由法國退休老師和公務員組成的藝術文化團,首見千里眼、順風耳等,忍不住拿起相機拍不停。 記者蔡維斌/攝影
分享



揭序幕! 通霄白沙屯媽祖 進香放頭旗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14 04:17 聯合報 記者張弘昌/通霄報導


image
通霄鎮拱天宮昨凌晨舉行放頭旗儀式後,白天擁入大批信眾帶者進香旗,到神案前參拜開旗過爐。 記者張弘昌/攝影
分享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拱天宮媽祖北港進香,昨天凌晨放頭旗,揭開今年徒步進香序幕,信徒帶著進香旗到拱天宮向媽祖及頭旗禮香,傍晚備供品「犒軍」,敬告媽祖進香之行就緒,祈求保佑旅程平安。
放頭旗儀式在進香前3天舉行,拱天宮主委洪文華與值年爐主昨天凌晨執旗向媽祖行禮祭拜後,交由頭旗人員固定廟前龍柱上,為拱天宮召告四方,儀式全程約20多分鐘,由於下雨,廟內擠滿近千名參加儀式的信徒,儀式結束後,信徒現場跪拜,也宣示白沙屯媽祖年度進香拉開序幕。

頭旗具有指揮有形的進香隊伍,及無形的兵馬、除煞、開路性質,執旗者均為男性,在白沙屯媽祖進香傳統中,執旗者必須秉持「只前進不後退」原則,強調其神聖性。

進香路徑行蹤不定的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預訂16日凌晨登轎出發,20日抵北港,26日下午3時45分回宮。

洪文華表示,依照百年習俗,放頭旗日應取出去年收起的香旗,到拱天宮參拜過爐「起馬」,意謂開旗過爐後的進香旗已具備靈力,代表已向媽祖領有兵將,護衛香丁腳平安,傍晚再祭拜犒軍3天。

白沙屯當地信徒在進香前3天傍晚,均會準備豐盛供品與進香旗,挑擔前往拱天宮祭祀犒賞準備南巡的兵馬,較遠的信徒可在自家廳堂祭拜,呼請白沙屯媽祖兵將領受供養,祈求進香一路平安順遂,參加進香的香丁腳按例開始3天的沐浴齋戒。

嘉縣大林老戲院重啟 鄉親看戲淚不止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14 04:17 聯合報 記者呂慧瑜/嘉義報導



嘉義市國際藝術紀錄片「神戲」,昨天移師嘉義縣萬國戲院放映。 記者呂慧瑜/攝影
分享入圍金穗獎的「神戲」紀錄片,昨天在歇業許久的大林萬國戲院放映,上百鄉親與會,見劇中女主角阮安妮台上賣力演出,台下還要照顧長期洗腎女兒,不少人哭紅眼直說「怎會有人過得這麼苦」。
早已歇業的萬國戲院,早年曾風光一時,如今在大林子弟江明赫努力下,浴火重生,並以戲院匯聚大林居民的感情。

江明赫向「神戲」紀錄片導演賴麗君、嘉義市文化局爭取,讓「神戲」得以移師至嘉義縣大林鎮播映;「神戲」最近在嘉義市國際藝術紀錄片影展成為開幕影片。

賴麗君表示,萬國戲院曾是給歌仔戲表演的內台戲院,當年看戲人潮滿滿,因時代轉變沒落熄燈,透過這次放映,再次喚起在地人對文化記憶。

早年,野台戲演出時,戲棚下總是擠滿看戲人潮,甚至還有仰慕者上台獻花;時代變遷,如今的歌仔戲卻只是演給神明看。

「讓歌仔戲回到戲院公共空間」江明赫說,早期歌仔戲都在室內演出,後來變成野台戲,透過這次放映機會,感受到歌仔戲舞台空間感,頗有延續傳統文化的意義 。

賴麗君指出,野台戲是台灣農村最具有特色的本土文化,但現代孩子,都不知道有這種本土文化,台灣歌仔戲亟需被重視、保存。

阮安妮有「越南版孫翠鳳」稱號,她的丈夫張芳遠是新麗美歌劇團的接班人,在丈夫細心栽培下,成為台灣首位新住民歌仔戲花旦。

導演賴麗君從小看野台戲長大,長大後從事紀錄片工作,一直想拍野台戲班的故事,3年前因緣際會認識阮安妮,聽到她的故事,花三年時間創作完成「神戲」紀錄片。

紀錄片中,安妮身為當家花旦,台上辛苦挑大梁,下戲後還得疲於照顧生病的女兒,她的辛苦,讓觀眾看到淚流不止。

image

循祖先腳步 關島原民高雄啟航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14 04:16 聯合報 記者蔡孟妤/高雄報導


image

Ignacio Camacho(左)及德國航海家Burghard Pieske將駕獨木舟「Ana Varu號」,重現當年南島民族遷徙途徑。 記者蔡孟妤/攝影
分享
image
關島查莫洛航海家Ignacio Camacho(左)給為船隻祈福的夏曼.藍波安擁抱。 記者蔡孟妤/攝影
分享關島查莫洛原住民航海家和德國航海家昨天到高雄碼頭,搭乘關島獨木舟,打算重現南島民族的遷徙途徑,從台灣出發,最終航向智利的復活島。
這趟航程屬於「第12屆太平洋藝術節」系列活動,今年太平洋藝術節由關島主辦,5月22日登場,屆時將邀包括台灣等28個太平洋島國及地區與會。

關島查莫洛原住民屬於南島民族,許多研究顯示,台灣是南島民族的「原鄉」,為發揚南島文化,德國航海家Burghard Pieske及關島查莫洛航海家Ignacio Camacho駕駛獨木舟「Ana Varu號」,重現當年南島民族遷徙途徑,啟航點就選擇被視為南島民族「故鄉」的台灣出發。

「Ana Varu號」昨上午11時許,從高雄哨船頭碼頭啟航,經蘭嶼短暫停留後,預計3周後抵達關島,再由關島航向終點站智利的復活島,沿途停留各島嶼,整個航期約需3、4年。

關島查莫洛航海家Ignacio Camacho說,關島原住民20年前開始尋根,發現祖先就來自台灣,2地原住民語言相似度極高,「一定是一家人沒錯!」今天來到台灣,就像回家一樣親切,選擇從「故鄉」台灣啟航,就是想「把過去帶回來」。

Ignacio Camacho說,關島原住民的航海技術已逐漸喪失,他發現台灣原住民也有相同情形,希望能一起分享航海技術,讓文化保存下來。他昨見到達悟族文學家兼航海家夏曼.藍波安時,主動上前擁抱,夏曼.藍波安也將陪他們一起到蘭嶼見族人。

醉心於南島航海技術的Burghard Pieske說,歐洲航海船以重量抵抗風,南島船卻很輕,輕柔地順著風行,是完全不同的航海智慧。台灣是南島民族的遷徙中心,選擇台灣出發,追隨南島民族祖先腳步,以傳統方式航行,別具意義。


2年深夜公車陪伴 司機變新郎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14 04:16 聯合報 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


image
公車司機李思齊(右)和女友黃筠安,昨天完成終身大事,新郎倌和同事開著3輛公車到女方家迎娶,隨後載百名親友在餐廳宴客。 記者蔡容喬/攝影
分享3輛公車外貼滿新人甜蜜恩愛的婚紗照,擔任公車駕駛的新郎李思齊,將公車當婚禮禮車,昨天載著百名親友,浩浩蕩蕩到仁武迎娶新娘黃筠安,一路載到凱旋路家中,沿路讓民眾見證2人愛情開花結果。
33歲李思齊是高雄市勞工局訓練就業中心「大客車駕駛培訓課程」結訓學員,2年前到客運公司擔任司機。清晨5點就到公車轉運站報到,若需要輪值夜班,得到凌晨才能收班返家。

25歲的黃筠安從事美髮設計,每天忙到晚上9點多才能下班,聚少離多的2人,只能在深夜搭公車約會。

每晚黃筠安會在中央公園站搭上男友駕駛的50路公車,坐在駕駛座後方沿路陪伴至末站,在一小時的車程中,2人交換一天下來發生的點點滴滴,2年來感情沒有消褪、反而增溫,決定互訂終身,公車為他倆愛情留下最佳見證。

李思齊原在家中的租車公司幫忙,因愛開車,2年前參加大客車司機職訓課程,成為公車司機,前年高雄發生八一氣爆,家中出租的6輛車全毀,損失慘重,穩定的公車司機工作讓沉重的經濟暫獲紓解。

李思齊說,擔任司機得隨時注意路況、照顧乘客安全,相當辛苦,工作中認識許多有趣的人,和女友感情也因為搭公車更加穩定,歷經氣爆災難的他相當惜福、感恩。

林口電廠甩「汙」名 變身環保先鋒
image

機組汰舊換新,未來年省50萬噸用煤及108萬噸碳排放。
新技術助陣,預留碳捕捉、封存技術設施空間,發展海洋牧場。
以「告別核電、面對核廢」為訴求,一年一度的反核大遊行在本月12日落幕,今年適逢日本311福島核災滿5年,「反核」聲浪在全台遍地開花。事實上,國內在大型老舊火力與核能機組如期除役,但新建電廠不易的壓力下,如何維持穩定供電,成為老牌電力公司台電在管理上最頭痛的問題。
台電從過去只扮演電力政策執行者的單一角色,必須不斷想辦法蓋電廠,維持國內供電穩定,不過隨著時勢移轉,台電不僅要再生能源、新技術,更要能管理能源,例如針對老舊電廠也「汰舊換新」,就是一例。

image

新林口電廠興建中的10座筒式煤倉,共可支應1個月用煤量。報系資料照

曾是汙染大戶 砸重金改造

林口電廠位於林口下福里海濱,民國57年完工運轉,當時1號機組發電量達30萬瓩,是支撐當時台灣工業快速發展的主力。
但廠長朱記民表示,燃煤發電的燃料成本雖相對低,但環境汙染程度卻遠高於核能與燃氣發電,林口電廠啟用之初,更曾被冠上北台灣最大汙染排放工廠。「煤炭一直被視為骯髒能源,」朱記民說,「林口電廠為此投資超過400億,設置脫硝、脫硫與汙水設施。」
為了跟上國內環保標準,朱記民指出,林口電廠1、2號舊機組在前年8月除役後,採原址重建,將原舊汽力機組的亞臨界鍋爐機組,更新改建為3部「超超臨界鍋爐機組」。

image

林口電廠廠長朱記民(中)介紹中控室的工作流程。報系資料照

「超超臨界」發電機組 排碳量大減

台電環保處處長蔡顯修指出,譬如去年11月加入並聯的台電林口發電廠1號機,是國內首部高效率、低汙染的「超超臨界」燃煤火力發電機組,單機裝置容量達80萬瓩,比舊機組增加電力系統2%的供電能力,每度電的排碳量也比舊機組減少近兩成。
朱記民表示,更新後的機組效率從38%提升至44.93%,而在相同發電量下,二氧化碳每單位排放強度,也由0.975公斤,降低為0.789公斤,減少約19%,未來每年將可減少約50萬噸用煤,以及108萬噸碳排放。

image
台電林口電廠一號機汽機房。報系資料照

煤灰再利用 製作替代水泥

朱記民說,林口3部機組煤灰生產量約為每年69.3萬噸,招標作為替代水泥使用,可節省每年55.5萬噸的水泥使用量。以製作水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3部機組的煤灰再利用量,每年約可減少27.8萬噸的二氧化碳。
在長期減量計畫上,朱記民指出,儘管台灣目前碳捕捉技術和碳權交易尚未成熟,但考量國際發展經驗,林口電廠也預留了碳捕捉和封存技術設施空間,並與台電綜合研究所發展微藻減碳技術,透過微藻捕捉煙氣中的二氧化碳,借助生物固碳,未來也可利用林口電廠周邊海域,發展海洋牧場。
聯合報/邱莞仁 報導
聯合報/鄒秀明、柯永輝、王又立、劉宜峰 製作
主圖/報系資料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