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定位無解」 年輕世代五大挑戰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18 12:49


畢業生失業、低薪、窮忙、一輩子買不了房……
年輕世代前方的道路,更平順?或更艱困?
從揪團「路過」,到秒退「滅頂」
網路鄉民的正義,實踐成公民的力量
年輕世代是「崩」的世代,也是「行動」的世代
2014反服貿太陽花,2015反黑箱課綱
2016新的一年,年輕世代必須突破哪些難關?

《青春共和國》製作「二○一六年輕世代五大挑戰」專題,以問卷勾選的方式,蒐集九位學者專家與社會意見領袖、三十五位大學生、七十七位高中生,及四十九位高職生的意見。

問卷列出二十三個建議的挑戰選項,填答者可單選或複選。一百七十位填答者之中,複選者六位。其他一百六十四人皆為單選,亦即針對一個挑戰只勾選一個選項。

經統計,綜合來看,年輕世代二○一六年面臨最嚴峻的五大挑戰是:

‧臺灣國家定位無解
‧社會不正義
‧社會新鮮人失業與低薪無解
‧食安危機
‧欠缺國際視野

在所有被選次數中,這五大挑戰的被圈選率,都在六成以上。

image
分享
針對大學及高中職生所做的調查,皆於臺北市或新北市進行。這三個在學階段的年輕人,一致認為臺灣國家定位無解,是二○一六新的一年的嚴峻挑戰。

大學生選出的挑戰另有:階級流動僵滯及貧窮無法翻身、社會不正義、食安危機、學歷貶值。高中生則認為,社會新鮮人失業與低新無解、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動機、學用落差,以及欠缺國際視野。

高職生跟高中生一樣,也認為失業與低薪將持續在二○一六年嚴重困擾年輕人。此外,高職生認為,貧窮打工、食安危機及年輕草莓族無法忍受挫折,對年輕人來說仍是最大的挑戰。

參與本次調查的學者專家有:《臺灣大崩壞》、《分配正義救臺灣》作者、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教育應該不一樣》作者、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民主進步黨智庫社會群顧問、臺灣大學社工學系教授林萬億,臺灣社會學會理事長、輔仁大學社會系教授戴伯芬,以及《崩世代》主要作者、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宗弘。

教師、家長及青少年福祉相關團體意見領袖包括: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理事長張旭政,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全國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理事長周美里,以及臺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秘書長葉大華。

本次調查,填答者除可就建議選項圈選外,亦可另外寫下他們認為的其他重大挑戰。

發現一:九成「天然獨」,憂國家定位無解

這次的調查對象以高中、高職及大學學生為主體,就調查結果來看,可看出青春世代關切、憂心的議題,主要不是個人利害得失,而是升高到社會、國家的層次。

「臺灣國家定位無解」即被年輕世代選為五大挑戰之一,且被選為第一大挑戰達二十八次,居所有選項之冠。

「看到很多學生勾這個選項,一開始有點意外,事後覺得滿合理。」協助問卷調查進行的陳姓高中英文老師表示,臺灣社會從二○一四年反服貿太陽花運動,到二○一五年反黑箱課綱,高中生的身分從觀察者變成主要參與者,他們明確的認同「我的國家是臺灣」,或許因為如此而覺得「國家定位無解」是一件嚴重且不可思議的事。

許多學者的研究也指出,年輕世代顯現高度的臺灣認同。新臺灣國策智庫副執行長林廷輝表示,根據該智庫二○一四年、二○一五年所做的民調,持續維持近九成的民眾認同自己是臺灣人,在二十至三十九歲都維持在九成以上,越年輕認同度越高。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介民,也引該所中國效應小組的研究指出,年紀介於二十至三十四歲的青年世代,二○一四年認同自己是臺灣人的比率達八成四;支持臺灣獨立的比率,也從二○一一年的四成三,升至五成六,已然是「自然獨」。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林宗弘則說,對年輕人來說,「他們的身分認同早已不是問題。」

這是為何在年輕世代參與的太陽花與反課綱運動中,中國因素成為關鍵。林宗弘在《崩世代》裡分析指出,在一九九二至二○○八年之間,對中國貿易依賴度越高,臺灣的貧窮人口就越多。《青春共和國》本次調查列入是否視「兩岸關係向中國傾斜」為一大挑戰,總的來看,該選項被選率近五成五,且有十二次被選為「最大挑戰」;經加權計算,在二十三個選項中,可列入年輕世代的第十大挑戰。

發現二:未出社會,已開始擔心低薪、學歷無用

「社會新鮮人失業、低薪無解」入選年輕人二○一六年的五大挑戰,不令人意外。特別的是,一般來說,高中生、高職生不會立即進入職場,他們勾這個選項,多少也反映內心的焦慮。

例如,有一位高職同學不但把低薪、失業選為第一名的挑戰,更在自列挑戰欄寫下「怕只有22K」。

這位學生的憂心不無道理。行政院上個月公布根據大數據資料分析的大專畢業生薪資,二○一一年底專科學校畢業生的起薪僅 24 K,學士學歷者平均也只有 25 K。這位同學若以高職畢業學歷應徵工作,難保有 22 K,甚至更低。

若他選擇繼續就讀科技大學,心裡也得有所準備,即使五、六年後順利畢業、進入職場,也難保屆時大學起薪會有起色。此次調查中,大學生把學歷貶值列為五大挑戰之一,即是對薪資上調缺乏信心的反映。

林宗弘表示,大學生起薪24k、 25 K至今已持續十幾年,跟一九九○年學士起薪至少30K相比,大學學歷早已嚴重貶值。

根據行政院的大數據分析,領25k的大學畢業生,持續工作三年半之後,才調薪至30K。

但如果熬不過這三年,大學新鮮人想藉轉職加薪,難上加難。教育部調查發現,大學、專科畢業生的工作穩定度相對較低,研究所畢業生的穩定度則相對較高。

發現三:別搞錯,不是年輕世代沒有國際視野

從國家、社會,拉回到個人及年輕世代普遍特質來看,「欠缺國際視野」被總體評為年輕世代在二○一六年的重大挑戰。

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批評年輕人沒有思辨力。在九位學者專家的意見裡,他和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提醒年輕世代缺乏國際視野。嚴長壽更強調這是年輕世代新的一年必須面對的最大挑戰。

有趣的是,高中生在問卷中提出自我反省,認為國際視野確實不足,也認為他們缺乏主動學習的動機。不過,但若據此以為他們不對國際事務好奇或老是被動學習,可能就誤解了這個世代的年輕人。

「他們不是不想知道國際上發生了什麼重大事件,而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因為主流媒體沒有報導。」臺南一中公民老師郭復齊表示,並不是每個高中生都有能力閱讀網路英文報導,這的確限制年輕學生主動拓展視野,但不表示他們不願意。

「一旦他們聽說什麼國家又發生了什麼大事,會要求先講解新聞、再上正課,你能說他們不好奇?」郭復齊說。

然而,雖然年輕世代是網路的世代,他們的國際視野,大多時候仍受電視、網路媒體外電報導視角所局限。

以上個月臺北遭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點名」的新聞為例,經媒體大幅報導,IS之名變得家喻戶曉。本次問卷調查時,有兩、三位高中職學生另外寫下今年將會面對的重大挑戰,包括「恐怖主義」、「 IS攻打 101」,大抵不離媒體報導所框架的內容。

換句話說,年輕世代如果缺乏國際視野,很大一部分,恐怕得歸咎媒體,甚至整個社會,沒有善盡責任,提供他們擴大視野的機會。

每一個世代,都是鑲嵌在社會結構裡的一分子。在這個結構裡,沒有一個世代可以獨自存在;加諸在任何一個世代身上的挑戰,其他的世代一併也得共同承擔。

雖然一月十六日選出新任正副總統與立法委員,年輕世代不會妄想橫在眼前的挑戰可立即解決,但也不樂見不對現狀做出改變。換個角度思考,二○一六年年輕世代的五大挑戰,未嘗不是不同世代之間對話、理解,與社會結構重新調整的契機?


青春共和國
《青春共和國》雜誌以補充國高中教育在讀寫力,科學力,思辨力,資訊整合力,國際觀,生活素養方面的不足,協助培養青少年學子立足未來知識社會所需的六大能力。這是一本陪伴青少年邁入成人的準備之書,也是一本準公民的通識雜誌。
官方網站:青春共和國


聯合新聞網粉絲團 隨時上線都有新發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