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挖大洞灌5萬噸水 神岡實驗室揭微中子秘密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2-22 14:34 聯合晚報 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諾貝爾獎得主,現任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所長的梶田隆章。記者陳正興/攝影
分享
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之一的梶田隆章,師從小柴昌俊,師徒先後於2002年和今年拿下諾貝爾獎,兩人所屬的「神岡實驗室」寫下物理學史的一項傳奇,開啟天文物理科學家研究新頁。
台大物理系教授侯維恕今年8月參加荷蘭海牙舉辦的國際粒子天文物理大會時,邀請梶田所長來台演講,二個月後,梶田教授榮獲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各方邀約不斷,但他依約訪台,除了台大,還將訪問中央研究院與清華大學。
1930年物理學家包立假設可能有微中子存在,80多年來,物理學界都認為「微中子」,就像光一樣,沒有質量。直到1998年,以小柴昌俊為首的科學家,在岐阜縣一處深達1000公尺的廢棄礦坑,挖了長高40公尺的超級大洞,灌了幾十萬噸水,在壁上設置「超級神岡探測器」,才發現,微中子有質量。
陳丕燊表示,太陽核心的核融合反應,會大量產生電微中子,這些電微中子衝向地球,可以計算出來,但實際上電微中子在造訪地球的中途「變少了」。小柴昌俊團隊透過「超級神岡大水槽」發現,原來消失的電微中子在移動過程中,就像川劇「變臉」一樣,從「電子」變成了「渺子」和「濤子」兩種微中子。
台大天文物理系講座教授熊怡表示,「超級神岡探測器」推翻過去的認識,也開啟了後世新研究,例如2012年台大、交大和大陸、香港、歐美等跨國合作「大亞灣實驗」,就在梶田隆章的基礎上,測量到第三類微中子震盪,讓微中子的拼圖慢慢完整。
微中子
宇宙大爆炸後,成為建構出宇宙的標準粒子模型中的一種粒子,共有三種不同「風味」(味Flavour「種類」的意思),包含電子微中子(e)、渺子微中子(μ)、與濤微中子(τ)。三味微電子透過震盪,就像川劇變臉一樣,會互相轉換身分。
因為微電子不帶電、極微小、只參與弱作用和引力作用,所以非常難觀察,對科學家來說,幾乎是「虛無縹緲的存在」。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2-22 14:34 聯合晚報 記者鄭語謙/台北報導
諾貝爾獎得主,現任東京大學宇宙線研究所所長的梶田隆章。記者陳正興/攝影
分享
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之一的梶田隆章,師從小柴昌俊,師徒先後於2002年和今年拿下諾貝爾獎,兩人所屬的「神岡實驗室」寫下物理學史的一項傳奇,開啟天文物理科學家研究新頁。
台大物理系教授侯維恕今年8月參加荷蘭海牙舉辦的國際粒子天文物理大會時,邀請梶田所長來台演講,二個月後,梶田教授榮獲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各方邀約不斷,但他依約訪台,除了台大,還將訪問中央研究院與清華大學。
1930年物理學家包立假設可能有微中子存在,80多年來,物理學界都認為「微中子」,就像光一樣,沒有質量。直到1998年,以小柴昌俊為首的科學家,在岐阜縣一處深達1000公尺的廢棄礦坑,挖了長高40公尺的超級大洞,灌了幾十萬噸水,在壁上設置「超級神岡探測器」,才發現,微中子有質量。
陳丕燊表示,太陽核心的核融合反應,會大量產生電微中子,這些電微中子衝向地球,可以計算出來,但實際上電微中子在造訪地球的中途「變少了」。小柴昌俊團隊透過「超級神岡大水槽」發現,原來消失的電微中子在移動過程中,就像川劇「變臉」一樣,從「電子」變成了「渺子」和「濤子」兩種微中子。
台大天文物理系講座教授熊怡表示,「超級神岡探測器」推翻過去的認識,也開啟了後世新研究,例如2012年台大、交大和大陸、香港、歐美等跨國合作「大亞灣實驗」,就在梶田隆章的基礎上,測量到第三類微中子震盪,讓微中子的拼圖慢慢完整。
微中子
宇宙大爆炸後,成為建構出宇宙的標準粒子模型中的一種粒子,共有三種不同「風味」(味Flavour「種類」的意思),包含電子微中子(e)、渺子微中子(μ)、與濤微中子(τ)。三味微電子透過震盪,就像川劇變臉一樣,會互相轉換身分。
因為微電子不帶電、極微小、只參與弱作用和引力作用,所以非常難觀察,對科學家來說,幾乎是「虛無縹緲的存在」。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