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溪花海 2000株聖延紅拼「耶誕老公公」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2-22 09:30 聯合報 記者張雅婷/桃園報導

image
大溪花海的耶誕地景,使用了2千株聖誕紅拼成一個可愛俏皮的耶誕老公公。 記者張雅婷/攝影
分享
桃園花彩節前天結束,大溪花海業者不讓花彩節專美於前,也在山坡地種植各種應景花卉,適逢耶誕節,農場斜坡以2千株聖誕紅拼出耶誕老公公地景,大大的眼睛、身穿紅衣拿著綠色拐杖的巨型耶誕老公公,吸引民眾拿起相機猛拍,直呼好可愛。

占地17公頃的大溪花海園區,色彩繽紛的季節性花卉如花毯般,吸引遊客拿起自拍棒與花毯合影,其中最吸睛的是以聖誕紅及草花拼湊出高40公尺的耶誕老公公地景。

園區內除了有美麗的花卉地景,還有獨特的造型遊園車與香草料理、下午茶,及獨家開發的歐式香包、植栽、手工餅乾、薰衣草午安枕等DIY活動,讓民眾在花團錦簇中感受色彩繽紛的耶誕節。

桃園首屆花彩節推出後,業者坦言入園人數流失4成至5成,員工靈機一動,以聖誕紅拼出應景的聖誕老公公圖騰作為今年獨有特色,另外,在園區的最高點,還有使用乾稻草堆疊的耶誕稻草人,同樣不失趣味。


稻草米糠做米寶寶 關山小吃店吸睛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2-22 09:30 聯合報 記者李蕙君/台東報導

image
以米糠、稻草製成的米寶寶,不但是農村廢物再利用的文化典範,也深受小朋友喜愛。 記者李蕙君/攝影
分享
關山鎮民李峰全最近創意發想農村廢物再利用,以稻草、米糠等材料製作一大一小「米寶寶」,放置在他經營的小吃店外,成為關山另一個招牌景點。

李峰全經營「關山經濟小吃部」堅持使用岳父家栽種的關山米、姑姑家養殖的玉米雞及自家栽培的蔬果為烹調食材,加上各種創意料理梅汁排骨、炸豆花等,打出名氣;但老闆紅的不只是好手藝,創意力更吸睛!

「哇!機器人!」、「米寶寶好Q!」經過店門外的顧客,往往被老闆打造的玩偶招牌吸引。李峰全說,幾年前參與在地休閒農業計畫,左思右想特色招牌,決定以報廢銅鐵打造孩童喜歡的機器人,成功打造話題及觀光人潮。

最近他利用岳父收割碾米後的米糠與稻草,又製作了兩尊米寶寶,成為小吃店新代言人。「既然食材有農村特色,招牌更要有應景文化。」他說,身為關山人,也想推廣農村廢材再利用,重新賦予稻草、米糠新價值,創造在地文化新意。

他表示,米寶寶以鐵絲、稻草為模包裝米糠,重10多公斤,花費一周多才完成,網友大力推薦為拍攝點,有遊客特地來訪,就是要看這兩尊米寶寶,證明到過關山米鄉一遊,店門成為觀光私房景點,令他很驚喜。

有機肥 種出比橄欖球大的芋頭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2-22 09:30 聯合報 記者郭宣彣/鹿港報導

image
鹿港農民種出超大芋頭,比一般芋頭大一倍。 記者郭宣彣/攝影
分享
哇!比橄欖球大的芋頭。彰化縣鹿港鎮農會昨天舉辦鹿港農產品展售會,巨大的芋頭與比籃球大的花椰菜最為吸睛。鹿港鎮農會總幹事紀呈聰指出,要種出巨無霸芋頭與花椰菜,秘訣在施用對的有機肥。

蔬菜產銷班員郭祥種出一顆比籃球大的花椰菜;他說,種植時必須讓花椰菜之間相隔約60公分,有較寬成長空間,稍微延長採收期,加上經常照顧和定時澆水、施肥,花椰菜自然長得大又漂亮。

除有巨無霸的花椰菜,像橄欖球一般大的芋頭也吸引農友目光。紀呈聰手拿大芋頭說,「這是芋頭王」,芋頭王長度超過60公分,重約7台斤,比普通大芋頭多出兩倍以上的體積,比橄欖球還大。

紀呈聰說,芋頭園重視地力涵養,若要種出這麼大的芋頭,農友依照經驗把田畦間溝挖約1公尺深,再覆壤土,讓芋頭沒阻礙地順利向下生長,體積自然比一般芋頭大。

他說,要種大芋頭的另一關鍵得使用有機肥,農友用有機肥搭配一層土壤,施用2至3層有機肥,再加上良好田間管理,細心照料之下才能避免芋頭發生蟲害。

三星打造120公頃地景花海 看8米洛克馬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2-22 09:30 聯合報 記者吳佩旻/三星報導

image

2016三星花海氣球嘉年華明年元旦登場,配合猴年將至,推出「馬上封侯」巨型炫彩氣球。 圖/三星鄉所提供
分享
「快來花海看氣球!」宜蘭縣三星鄉公所延續去年熱潮,打造120公頃地景花海,並推出搖搖洛克馬及猴年氣球,成為2016花海氣球嘉年華的亮眼萌物,為元旦及農曆新年帶來濃厚的節慶氣息。

2016三星花海氣球嘉年華即將登場,今年公所除打造長8.3公尺、寬3.1、高6.4公尺的巨型氣球洛克馬之外,還配合猴年,打造一層樓高的猴子造型氣球與洛克馬作陪,象徵「馬上封侯」,在元旦及農曆春節各展出15天。

公所表示,洛克馬雖然遭杜鵑颱風吹毀,但它的萌趣形象已深植人心,今年用小朋友喜歡的氣球材質打造,擺脫過去木頭僵硬的形象,更親民也具移動性,之後可另做展示。

波斯菊花海分布在196線尾端的雙和重劃區及天送埤兩區塊內,從元旦開始將陸續綻放,入口沿線將布置8個大型炫彩氣球,引領民眾走入童趣奇幻的花海園區。

為讓遊客先睹為快,公所23日在羅東文化工場,讓搖搖洛克馬氣球及新年猴子造型氣球亮麗初登場,與民眾相見歡。

「喜迎猴年!」鄉長黃錫墉表示,今年嘉年華加入猴年元素,要讓遊客一邊欣賞花海,一邊感受新年到來的喜悅。

祖傳哼唱數鰻苗 10分鐘數完1000尾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2-22 09:30 聯合報 記者徐庭揚/花蓮報導

image
花蓮市民樂里長黃村吉一邊唱歌,一邊數著鰻魚苗的數量。 記者徐庭揚/攝影
分享早期漁民交易鰻苗時,都會哼唱「數鰻苗歌」,透過邊唱、邊數的方式來計算鰻魚苗數量,這項技巧已瀕臨失傳,花蓮市民樂里長黃村吉是目前花蓮極少數唱數鰻苗歌的人,年逾70歲的他,憂心絕技消失。
「這是祖先的古老智慧!」黃村吉說,鰻苗價高,小小一尾動輒上百元,早期漁民交易時,為精確計算魚苗尾數,避免數到一半忘記或受到吵雜聲干擾,衍生出獨特以台語吟唱數字計算,聽起來就像一首輕快的歌謠。

黃村吉是在花蓮經營最久的收購鰻苗商,最近鰻魚苗旺季,每天都有漁民將捕撈的鰻魚苗賣給黃村吉。上千尾細如髮線的鰻苗在桶子裡游竄,看的眼花撩亂,黃村吉先將盆子以網子隔成2區,把所有的魚苗放一區,隨即老神在在拿起杓子,邊唱歌謠、邊將撈起的魚苗放另一區。

每算到100隻鰻苗就會做個記號,短短10分鐘,輕鬆數完1000尾魚苗,誤差值只有1至3尾。黃村吉說,這不僅要眼明、手快,還要頭腦清晰,撈起的瞬間就要能分辨哪些是鱸鰻苗、白鰻苗及鰻魚苗。

黃村吉說,捕鰻苗、收購鰻苗的事業是由祖父傳給父親、父親傳給他,至今已逾120年,他繼承以來,仍延續唱「數鰻苗歌」交易方法,漁民都很信任他,不過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子女無意繼承家業,擔心技藝會失傳。

櫻樹懸琴 桃花掛曲…這社區天天交響樂

image

打造音樂芬多精,住戶捐小提琴、古箏、薩克斯風。
住戶走過撥弄樂器,樂音傳揚,天天都是音樂課。
新竹市東昊生活館社區大樓每天都傳來音樂聲,有琴、有鼓,聽起來像隨手撥弄、拍打的樂音;這不是住戶家裡的彈奏,而是社區中廊「樂器樹」發出的隨興樂曲。
什麼是樂器樹?東昊社區總幹事朱庸笑著說「就是把古箏、小提琴、薩克斯風等樂器種在中廊的樹上」。
發想來自管弦樂團表演

種樂器樹的發想,是來自交通大學管弦樂團去年到社區的一場表演。
那天社區中廊擠滿前來聆聽古典樂的住戶,激發了朱庸的創意,「何不在大樓內打造音樂走廊?」但樂器排排站太無趣,「種」在樹上面應該很新鮮。
今年7月發起「樂器樹」活動,社區民眾紛紛響應,主動捐出家裡舊的小提琴、古箏、小鼓、薩克斯風、長笛、吉他等。
什麼樹「長」什麼樂器?住戶票選

社區中廊的每棵樹上都長了「樂器」,台灣櫻掛了小提琴,五葉松樹上有吉他,吉野櫻也會吹著薩克斯風,連古箏都被放在羅漢松上。住戶經過時會過去撥弄樂器,樂聲頓時傳到社區各樓層。
朱庸表示,這些樂器要放在哪理,除了考慮到古箏的重量外,其他都是由住戶投票決定,主要是增加趣味性,讓住戶自己決定「哪些能成為樂器樹」。
朱庸說,這些樂器中,只有薩克斯風因是銅做的,怕淋雨會生鏽,當天氣不好時得急忙去搶救收起來;至於古箏或小提琴等,都是可以淋雨,至今都沒有壞掉。

image
新竹市東昊生活館社區大樓在樹上綁「薩克斯風」,彷彿吉野櫻會吹奏樂器。記者郭政芬/攝影

匆忙穿越的中廊 多了駐足

「提升音樂水準!」朱庸說,社區過往只有大廳是住戶們聊天交誼的地方,大家都匆忙的穿越中廊,人與人之間越來越疏離,透過打造樂器樹裝置藝術、挖掘社區傳家寶、書法牆等活動,增添社區文化藝術氣息,帶動社區更多人參與,樂器樹的反應很好,還有其他大樓住戶想來參觀。
朱庸指出,在樂器樹旁喝著茶,住戶彼此聊天,情誼也加深了,這次募集回響熱烈,光小提琴就募集到4把,住戶們決定留下1把在中廊,其他3把捐出義賣,幫助慈善團體,嘉惠更多人。
不過,若遇下雨時,為怕樂器淋濕,部分樂器得優先「搶收」,因此鋼琴、電子琴等較笨重的樂器,無法用在樂器樹。該社區還曾發起運動球類樹,擺設高爾夫球、棒球、籃球等,未來還想發展不同主題風格,裝飾社區,帶動各種風潮。
走過樂器樹 他想彈上一曲

「想要再來彈奏一曲!」社區住戶孫先生說,看到樹上懸掛的各種樂器,會想起家中放著很久未彈奏的樂器,不少住戶重新拾回音樂的樂趣。
東昊生活館社區大樓今年申請新竹市文化局補助,獲選為新竹市社區總體營造補助,也是唯一非社區發展協會領取補助。文化局指出,近年來大多是社區發展協會來申請,大樓社區要喚起住戶們齊心來做,通常有困難度。
這次東昊生活館社區大樓僅169戶,但管委會凝聚社區共識,設置樂器樹裝置藝術,舉辦書法、音樂會、跳蚤市場,吸引其他社區大樓參與,成為文化局補助管委會社區營造的特殊案例。

image
古箏擺放在樹上,住戶經過時會撥兩下,美妙音樂聲頓現。記者郭政芬/攝影

聯合報/郭政芬 報導
聯合報/柯永輝、蘇士堯、李承宇 製作
主圖/本報資料照片


賣雞毛撢超過一甲子 被封為「雞毛撢奇人」

7歲起徒步賣雞毛撢,日行20多公里,足跡踏遍全台南。
以前是為了賺錢養家,現在是為了賺身體健康。
「賣雞毛青仔喔!」幾十年來,台南市區每天聽到熟悉叫賣聲,這個鄰里皆知的「雞毛撢奇人」方慶祥,7歲起沿街兜售雞毛撢子;他日行20里,年輕時賺錢養家,現在「賺」的是健康;看他年紀一大把走得快又穩,很多人好奇「阿伯,你吃什麼補藥?」老人家笑回:「走路是我的棄老還少丹,曬太陽是我的補藥。」
7歲就扛家計 賣雞毛撢養家

方慶祥3歲就沒了父親,為撐起家計,7歲開始背著母親製作的雞毛撢子,沿街叫賣;當同齡孩子在念書,他每天徒步奔走叫賣,台南銷不完,還得坐火車到高雄、屏東,大街小巷販賣,最遠坐貨車到台東,賣完60支才回家。
長大後,他白天當水泥工,傍晚下工回家抓起雞毛撢子就往外跑,直到深夜賣完才能休息,從早忙到晚只為多賺點錢。
沿街叫賣辛苦也危險,白天常有狗對著他狂吠,還有一次晚上遇到惡犬攔路,他轉頭逃跑,不小心跌倒手腳擦傷。

image
台南市民方慶祥徒步賣雞毛撢子69年,以前是為生計「命苦」,現在是興趣也是運動。記者鄭惠仁/攝影

日行20里路 穿鞋子就像在用牙刷

「以前是用血汗換錢,沒病有苦」方慶祥說,早年為了賺錢養家,每天徒步奔波,「穿鞋子就像在用牙刷」沒多久鞋底就走穿一個洞。
他盤算,買新鞋是一筆開銷,但每天走那麼遠路,不能不穿,只好硬著頭皮一補再補。刻苦生活養成勤儉習慣,把他的鞋子翻過來,鞋底都是修補的痕跡。他說,能補就補,直到實在沒辦法補了才忍痛換新。

image
方慶祥日行20公里賣雞毛撢子,鞋子破損率高,老人家很勤儉,鞋底卻一補再補。記者鄭惠仁/攝影

老客戶不棄不離

方慶祥的雞毛撢子一賣幾十年,是許多台南市民的回憶,他賣的雞毛撢子從15公分到60公分,共有5種尺寸。
他說,以前賣母親、妻子做的雞毛撢子,兩人陸續過世後,10年前開始請人代工做成半成品,他再修剪、上膠。他的雞毛撢子品質好、漂亮也耐用,很多老客戶知道他每天出門,會守在街頭等他經過買1支,或者打招呼問候。

image
方慶祥賣雞毛撢子的背影,是許多市民熟悉的記憶。記者鄭惠仁/攝影

年紀大不叫賣 走路當養生

今年76歲的方慶祥,因年紀大了這幾年已不叫賣,仍按照年輕時養成的習慣,每天一早背著雞毛撢子出門,徒步穿梭市區大街小巷,有客戶招手他就停下腳步交易,直走到下午才返家。
「真是社區奇人」鄰居黃太太說,阿祥伯每天走好幾個小時,返家時還精神奕奕,滿臉笑容,令人欣羨;這樣的體力,年輕人要多學習。
方慶祥每天沿著市區漫步,南市東、中西區、南、北區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看到他的腰桿挺得比年輕人還要筆直、步伐又快又穩,不少人求教補身藥方,他從容回說「多走路、多曬太陽就是補身體」。
他說,叫賣幾十年,現在走路賣雞毛撢子已經不覺得苦,當成樂趣、享受與運動。除了下雨天不方便,他每天不出門走個1、20公里路就覺得腳癢,會持續賣到走不動為止。
聯合報/鄭惠仁 報導
聯合報/林新輝、李怡欣、王燕華、蘇士堯 製作
主圖/鄭惠仁 攝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