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書導讀/健康力 就是你的競爭力
2015-10-06 04:06:55 經濟日報 王欽堂
哈佛健康事業董事長王欽堂。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投身預防醫學事業已經20幾年,這段時間,我見證了全民健保實施後醫療環境的改變,也見證了20年來國民醫療支出的成長和國人健康每況愈下的矛盾。
當然也看到了愈來愈多有健康意識的民眾,當他們在生活中、在消費時,會考慮更多有益身體健康的方式。
對很多人來說,所謂的健康就是沒有「疾病」。
台灣人 多數未達標準
不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948)的定義,「健康是身體、心理與社會之完全安適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已。」
如果以WHO的定義來看,多數台灣民眾顯然是不健康的。
我們不僅十大死因占總死亡人數迭創新高,癌症連續超過30年居國人死因第一名,過重及肥胖的人口占比過半,並成為諸多疾病及十大死因之重要因素。
這還不包括各種心理及精神層面的問題,如憂鬱症等罹患者的快速成長。以前的人講壽終正寢、無疾而終,現代人則多被百般折磨後病逝在醫療機構者居多。
因為工作的關係,長期以來我一直對醫療體系、健保的問題及職場健康等有諸多的觀察和體悟。
台灣這個資本主義的地方,卻擁有一個十足社會主義精神的國民健康保險制度,這個已經實施20年、舉世稱羨的全民健保,也正面臨著各種的問題和挑戰,需要政府和全民共同面對。
企業發展需要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而多數的經營者都同意,人才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而探討人才之重要,指的是人才的什麼?
管理學院探討企業管理時多為管理技能,而探討人的部分時,亦多係指組織行為中的領導與溝通等職能。
但現在,我們應是探討職工健康對企業營運績效影響的時候了。試想新聞事件中,一位掌管數百億營業額事業群負責人的猝死,對企業的影響有多大。
愈來愈多企業或高階管理者同意,職工的健康狀態會影響一個人的生產力,更遑論創新、創造力了。
生產力 植基員工健康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20世紀企業的生產要素是機器設備,而21世紀是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而生產力的構成要素,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工作者的健康。
《與成功有約》的作者史蒂芬.柯維指出,「構成我們天性的四個要素是身體、心智、情感和心靈。對應這四個部分即是每個人所擁有四項才能,分別是身體力(PQ)、智力(IQ)、情感力(EQ),和精神力(SQ)。」總合四者,我統稱為健康力(HQ)。
這是一本給管理人看的書,因為你需要知道員工的不健康對團隊績效的影響。
這也是一本給上班族看的書,因為如果你的體位不好,你的健康狀況不佳,會影響你被錄用的機會。在組織中,一定也會影響你的考績和升遷機會。
「健康力」(HQ),無疑就是企業和個人的競爭力!
(作者是哈佛佛健康事業董事長,本文摘自《健康力,就是競爭力》新書,明日起各大通路銷售,團購請洽02-86925588轉5735張小姐)
哈佛健康事業董事長王欽堂有感於現代人因忙碌、壓力,加上飲食日漸精緻化,造成國人整體健康逐漸下滑,除了影響個人,也連帶使得企業與國家競爭力無法向上攀升。為此,王欽堂著作《健康力,就是競爭力》一書,明(7)日上市,希望促使國人愛護自身健康,消除「亞洲第一胖」稱號,提高競爭力!
管理講堂/虛以控實 管理最高指導原則
2015-10-06 04:06:56 經濟日報 張威龍
管理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管理哲學;管理哲學就是管理之道,它應該是一種不能改變的常數。
管理者的理念,是決策的根本原則,不可以變來變去。「道」是一種「常數」,管理不可以沒有常數,否則變來變去,會變得沒有準則。「易」的意義,包含「不易」和「變易」,可知「宇宙是變動的,但變動中有其常則」。
管理者秉持「常道」去「變易」,才能夠「萬變不離其宗」,不是亂變,而是變得有道理。
所以我們現在滿腦子「什麼都要變,什麼都可以變」,其實這是錯誤的。
管理者的理念,就是決策的一個常數,是不能變來變去的。
「道」屬於「智慧」的層次,無形無影,難以捉摸,甚至是空洞的;它不像「知識」層次那樣明確而具體。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管理原本就是依據這種近乎空洞的原則來做決定的。
管理哲學一定要虛,才能夠十分靈活、非常靈光地達成「虛以控實」的目的。所以管理的最高指導原則,是「虛以控實」。
「虛」就是不要心靈執著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方向上,具有開放的心靈,心裡不存任何偏見或成見,才會「虛」心聽取同仁的意見,接受同仁的參與。
如果心思執著且執意要如此做,那就不「虛」了,不虛則不靈。管理者的頭腦不夠靈光,做起決策來,是相當危險的。
管理者有了透徹的、協調的、靈光的管理觀,便不致「想到就做」、 「愛變就變」,甚至自相矛盾而不自知。
根據這個常道,經常去隨機應變、因時制宜,就會愈變愈通。
《莊子天下篇》指出:百家眾技都各有所長,亦時有所用,可惜都和耳、目、鼻、口一般,各具相當功能,卻無法互相通用。
「道」是整全的,天下的人如果各盡所欲而自為方術,那麼,「道」就要被割裂了。耳朵、鼻子、嘴巴,各有專精的功能,但是必須要做「整體的協調」,才有完整的功效。
管理者常認為財務、生產、銷售、人事統統重要,但沒有一樣是特別重要的,不能單獨強調哪一種。
所以偏於某樣東西,其實都是不好的現象。
生產、 財務、 行銷等,都是管理的「一察」(一端、一隅),各自代表管理的一個「變數」或一種「理論」,管理本身具有整體性、不容分割性,牽一髮動全身。
管理者必須具備自己的管理之「道」,才不致迷惑於任何單一的變數,能夠因應實際環境的變動,把握應該重視的相關變數,以「應時而造道」,既求適應,又不失正道。
「有所不為、有所不變」是「經」,是根本;「有所為、有所變」是「權」,乃是作用。「本」立而「道」生,管理者把握住根本,才能發生有效的作用。
只有管理者,創立「有所不為、有所不變」的「企業文化」,然後才能夠順利開出「有所為、有所變」的美麗花朵。
不過,「企業文化」是「可控性」的「經」,而「有所為、有所變」則有其相當的「風險性」,屬於「不可控性」的「權」。前者必須「盡人事」,後者仍須「聽天命」。
唯有「盡人事以聽天命」的管理者,才會深切地體認「道」的「虛」才能以「可控性」的「經」,來應環境的「變」,也才有清楚的頭腦來「明道」。
(作者是和春技術學院行銷流通管理系教授,本專欄每周二刊登)
視界櫥窗/尊重關懷 樂齡商機自然來
2015-10-06 04:06:56 經濟日報 黃晴雯
多年前,我在東京一間百貨公司的銀髮專區,看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商品:作工精美細緻、材質輕巧、可伸縮收納方便的拐杖,我立刻想到一向重視儀容裝扮,又不愛傳統硬梆梆拐杖的母親。有了這項美觀貼心又便利的輔具,老人家在行動上更便利、更自在、更時尚!銀髮商品功能性不在話下,但外型卻常被忽略。
若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14%,稱為「高齡社會」,台灣將在2017年成為高齡社會;10年內,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達二成,每十個人中就有二個老人。
迎接高齡社會,我們的銀髮環境是否友善?
樂齡商品是否兼具實用與美觀,讓長輩過得安心、用得貼心?
為人子女,我期盼對年長者更友善舒適的生活品質,身為零售業者,我則看到了銀髮族潛力無窮的商機。
以今年5月通過的「長期照顧服務法」為例,國內數年內有長照需求的人口將達到百萬人,每年商機以台幣兆元起跳。
從最早為銀髮族設計,user-friendly的大鍵盤、大螢幕手機,到現在伴隨物聯網應用而衍生的長照商機:個人穿戴式裝置、數位醫療保健等,每年美金數以兆計的樂齡市場大餅,全世界都摩拳擦掌、寄予厚望。
然而,年長者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需要的又是什麼?
我始終相信,年長者要的不只是方便、舒適,他們更需要一份獨立與尊重!
以日本為例,全國超過65歲以上者占總人口27%,超過80歲以上人口突破千萬人,日本堪稱全世界高齡社會的典範之一,而他們對年長者的貼心與尊重更值得學習。
在東京的銀髮族商店街,可以滿足長者食、衣、住、行、育、樂等所有生活需求,「一站式購足」的銀髮社區商業型態具磁吸效應,不但能提供長輩便利友善的消費環境,更讓老人家在獨居之餘,多了份社群歸屬感。
至於行動不便的長者,社區超商與餐飲集團分別針對銀髮族,提供「健康便當」送餐到府服務,送餐的同時,也定期到府照護,關懷送暖。
這幾年穿戴式裝置市場正夯,運動、醫療、資訊、娛樂等功能各取所需,日前在國外網站上看到一款銀髮族專用的「個人緊急回應」裝置,讓我印象深刻。
老人家手腕上充滿時尚設計感的裝置,連接家中不需WiFi裝置的感應轉接器,記錄獨居長輩每天固定作息,例如開冰箱、用藥、散步等,若出現異常作息,感應器即刻發出警訊,通知遠端家人與服務中心。
遇有緊急狀況,長輩只要及時按一個鍵,就可連接24小時客服。最重要的是,這款裝置沒有攝影鏡頭,老人家不必擔心隨時被監控。
讓獨居銀髮族保有獨立自主、安全有保障且不受人控制的生活,是這款穿戴式裝置在全美大受歡迎的原因。有尊嚴、被尊重是重要關鍵,而核心價值就是「人性」。
在我們運用科技挖掘銀髮金礦、提供長輩Healthy Life(健康生活)之際,是否更應思考如何提升他們的Quality Life(優質生活)?
一句曾經讓全世界琅琅上口的slogan:Connecting People—「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時至今日,當年的手機大廠雖已江河日下,但這句話多年來仍深得我心!
科技日新月異,令年輕人樂於追逐、中年人忙於學習,但對多數年長者而言,卻可能望塵莫及。
我一直相信,科技產物應該服務人類,尤其銀髮族群:操作簡便友善,多份美感,多些尊重與關懷,自然能打動年長者,在樂齡消費藍海中開拓無垠商機!
(作者是太平洋SOGO百貨董事長)
管理一點靈
2015-10-06 04:06:57 經濟日報 肯·羅賓森(英國作家)
如果你沒有做好接受錯誤的準備,你就不可能有任何原創的成果。
2015-10-06 04:06:55 經濟日報 王欽堂
哈佛健康事業董事長王欽堂。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投身預防醫學事業已經20幾年,這段時間,我見證了全民健保實施後醫療環境的改變,也見證了20年來國民醫療支出的成長和國人健康每況愈下的矛盾。
當然也看到了愈來愈多有健康意識的民眾,當他們在生活中、在消費時,會考慮更多有益身體健康的方式。
對很多人來說,所謂的健康就是沒有「疾病」。
台灣人 多數未達標準
不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948)的定義,「健康是身體、心理與社會之完全安適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而已。」
如果以WHO的定義來看,多數台灣民眾顯然是不健康的。
我們不僅十大死因占總死亡人數迭創新高,癌症連續超過30年居國人死因第一名,過重及肥胖的人口占比過半,並成為諸多疾病及十大死因之重要因素。
這還不包括各種心理及精神層面的問題,如憂鬱症等罹患者的快速成長。以前的人講壽終正寢、無疾而終,現代人則多被百般折磨後病逝在醫療機構者居多。
因為工作的關係,長期以來我一直對醫療體系、健保的問題及職場健康等有諸多的觀察和體悟。
台灣這個資本主義的地方,卻擁有一個十足社會主義精神的國民健康保險制度,這個已經實施20年、舉世稱羨的全民健保,也正面臨著各種的問題和挑戰,需要政府和全民共同面對。
企業發展需要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而多數的經營者都同意,人才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而探討人才之重要,指的是人才的什麼?
管理學院探討企業管理時多為管理技能,而探討人的部分時,亦多係指組織行為中的領導與溝通等職能。
但現在,我們應是探討職工健康對企業營運績效影響的時候了。試想新聞事件中,一位掌管數百億營業額事業群負責人的猝死,對企業的影響有多大。
愈來愈多企業或高階管理者同意,職工的健康狀態會影響一個人的生產力,更遑論創新、創造力了。
生產力 植基員工健康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20世紀企業的生產要素是機器設備,而21世紀是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而生產力的構成要素,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工作者的健康。
《與成功有約》的作者史蒂芬.柯維指出,「構成我們天性的四個要素是身體、心智、情感和心靈。對應這四個部分即是每個人所擁有四項才能,分別是身體力(PQ)、智力(IQ)、情感力(EQ),和精神力(SQ)。」總合四者,我統稱為健康力(HQ)。
這是一本給管理人看的書,因為你需要知道員工的不健康對團隊績效的影響。
這也是一本給上班族看的書,因為如果你的體位不好,你的健康狀況不佳,會影響你被錄用的機會。在組織中,一定也會影響你的考績和升遷機會。
「健康力」(HQ),無疑就是企業和個人的競爭力!
(作者是哈佛佛健康事業董事長,本文摘自《健康力,就是競爭力》新書,明日起各大通路銷售,團購請洽02-86925588轉5735張小姐)
哈佛健康事業董事長王欽堂有感於現代人因忙碌、壓力,加上飲食日漸精緻化,造成國人整體健康逐漸下滑,除了影響個人,也連帶使得企業與國家競爭力無法向上攀升。為此,王欽堂著作《健康力,就是競爭力》一書,明(7)日上市,希望促使國人愛護自身健康,消除「亞洲第一胖」稱號,提高競爭力!
管理講堂/虛以控實 管理最高指導原則
2015-10-06 04:06:56 經濟日報 張威龍
管理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管理哲學;管理哲學就是管理之道,它應該是一種不能改變的常數。
管理者的理念,是決策的根本原則,不可以變來變去。「道」是一種「常數」,管理不可以沒有常數,否則變來變去,會變得沒有準則。「易」的意義,包含「不易」和「變易」,可知「宇宙是變動的,但變動中有其常則」。
管理者秉持「常道」去「變易」,才能夠「萬變不離其宗」,不是亂變,而是變得有道理。
所以我們現在滿腦子「什麼都要變,什麼都可以變」,其實這是錯誤的。
管理者的理念,就是決策的一個常數,是不能變來變去的。
「道」屬於「智慧」的層次,無形無影,難以捉摸,甚至是空洞的;它不像「知識」層次那樣明確而具體。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管理原本就是依據這種近乎空洞的原則來做決定的。
管理哲學一定要虛,才能夠十分靈活、非常靈光地達成「虛以控實」的目的。所以管理的最高指導原則,是「虛以控實」。
「虛」就是不要心靈執著在任何一個特定的方向上,具有開放的心靈,心裡不存任何偏見或成見,才會「虛」心聽取同仁的意見,接受同仁的參與。
如果心思執著且執意要如此做,那就不「虛」了,不虛則不靈。管理者的頭腦不夠靈光,做起決策來,是相當危險的。
管理者有了透徹的、協調的、靈光的管理觀,便不致「想到就做」、 「愛變就變」,甚至自相矛盾而不自知。
根據這個常道,經常去隨機應變、因時制宜,就會愈變愈通。
《莊子天下篇》指出:百家眾技都各有所長,亦時有所用,可惜都和耳、目、鼻、口一般,各具相當功能,卻無法互相通用。
「道」是整全的,天下的人如果各盡所欲而自為方術,那麼,「道」就要被割裂了。耳朵、鼻子、嘴巴,各有專精的功能,但是必須要做「整體的協調」,才有完整的功效。
管理者常認為財務、生產、銷售、人事統統重要,但沒有一樣是特別重要的,不能單獨強調哪一種。
所以偏於某樣東西,其實都是不好的現象。
生產、 財務、 行銷等,都是管理的「一察」(一端、一隅),各自代表管理的一個「變數」或一種「理論」,管理本身具有整體性、不容分割性,牽一髮動全身。
管理者必須具備自己的管理之「道」,才不致迷惑於任何單一的變數,能夠因應實際環境的變動,把握應該重視的相關變數,以「應時而造道」,既求適應,又不失正道。
「有所不為、有所不變」是「經」,是根本;「有所為、有所變」是「權」,乃是作用。「本」立而「道」生,管理者把握住根本,才能發生有效的作用。
只有管理者,創立「有所不為、有所不變」的「企業文化」,然後才能夠順利開出「有所為、有所變」的美麗花朵。
不過,「企業文化」是「可控性」的「經」,而「有所為、有所變」則有其相當的「風險性」,屬於「不可控性」的「權」。前者必須「盡人事」,後者仍須「聽天命」。
唯有「盡人事以聽天命」的管理者,才會深切地體認「道」的「虛」才能以「可控性」的「經」,來應環境的「變」,也才有清楚的頭腦來「明道」。
(作者是和春技術學院行銷流通管理系教授,本專欄每周二刊登)
視界櫥窗/尊重關懷 樂齡商機自然來
2015-10-06 04:06:56 經濟日報 黃晴雯
多年前,我在東京一間百貨公司的銀髮專區,看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商品:作工精美細緻、材質輕巧、可伸縮收納方便的拐杖,我立刻想到一向重視儀容裝扮,又不愛傳統硬梆梆拐杖的母親。有了這項美觀貼心又便利的輔具,老人家在行動上更便利、更自在、更時尚!銀髮商品功能性不在話下,但外型卻常被忽略。
若依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達到14%,稱為「高齡社會」,台灣將在2017年成為高齡社會;10年內,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達二成,每十個人中就有二個老人。
迎接高齡社會,我們的銀髮環境是否友善?
樂齡商品是否兼具實用與美觀,讓長輩過得安心、用得貼心?
為人子女,我期盼對年長者更友善舒適的生活品質,身為零售業者,我則看到了銀髮族潛力無窮的商機。
以今年5月通過的「長期照顧服務法」為例,國內數年內有長照需求的人口將達到百萬人,每年商機以台幣兆元起跳。
從最早為銀髮族設計,user-friendly的大鍵盤、大螢幕手機,到現在伴隨物聯網應用而衍生的長照商機:個人穿戴式裝置、數位醫療保健等,每年美金數以兆計的樂齡市場大餅,全世界都摩拳擦掌、寄予厚望。
然而,年長者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需要的又是什麼?
我始終相信,年長者要的不只是方便、舒適,他們更需要一份獨立與尊重!
以日本為例,全國超過65歲以上者占總人口27%,超過80歲以上人口突破千萬人,日本堪稱全世界高齡社會的典範之一,而他們對年長者的貼心與尊重更值得學習。
在東京的銀髮族商店街,可以滿足長者食、衣、住、行、育、樂等所有生活需求,「一站式購足」的銀髮社區商業型態具磁吸效應,不但能提供長輩便利友善的消費環境,更讓老人家在獨居之餘,多了份社群歸屬感。
至於行動不便的長者,社區超商與餐飲集團分別針對銀髮族,提供「健康便當」送餐到府服務,送餐的同時,也定期到府照護,關懷送暖。
這幾年穿戴式裝置市場正夯,運動、醫療、資訊、娛樂等功能各取所需,日前在國外網站上看到一款銀髮族專用的「個人緊急回應」裝置,讓我印象深刻。
老人家手腕上充滿時尚設計感的裝置,連接家中不需WiFi裝置的感應轉接器,記錄獨居長輩每天固定作息,例如開冰箱、用藥、散步等,若出現異常作息,感應器即刻發出警訊,通知遠端家人與服務中心。
遇有緊急狀況,長輩只要及時按一個鍵,就可連接24小時客服。最重要的是,這款裝置沒有攝影鏡頭,老人家不必擔心隨時被監控。
讓獨居銀髮族保有獨立自主、安全有保障且不受人控制的生活,是這款穿戴式裝置在全美大受歡迎的原因。有尊嚴、被尊重是重要關鍵,而核心價值就是「人性」。
在我們運用科技挖掘銀髮金礦、提供長輩Healthy Life(健康生活)之際,是否更應思考如何提升他們的Quality Life(優質生活)?
一句曾經讓全世界琅琅上口的slogan:Connecting People—「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時至今日,當年的手機大廠雖已江河日下,但這句話多年來仍深得我心!
科技日新月異,令年輕人樂於追逐、中年人忙於學習,但對多數年長者而言,卻可能望塵莫及。
我一直相信,科技產物應該服務人類,尤其銀髮族群:操作簡便友善,多份美感,多些尊重與關懷,自然能打動年長者,在樂齡消費藍海中開拓無垠商機!
(作者是太平洋SOGO百貨董事長)
管理一點靈
2015-10-06 04:06:57 經濟日報 肯·羅賓森(英國作家)
如果你沒有做好接受錯誤的準備,你就不可能有任何原創的成果。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