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投資不振是誰的責任?
2017-10-06 02:17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賴院長日前公開指出招商中心功能不彰,批評招商中心過於被動,以致影響招商績效,希望能夠擴編招商中心規模,具體改善招商策略,並吸引一批熱忱青年參與招商。經濟部也隨即表示未來一定會促使招商中心讓顧客有感,完成招商任務。
如果以近年來外人來台投資金額及國內投資為指標,大致均呈現不上不下,低檔徘徊的情形。近年來外人投資一直未見明顯增溫,大約在50億美元左右,遠不及其他主要鄰國,若有較高成長也是屬於外資來台入股或併購而非新增投資,對於台灣經濟幫助有限,台灣在吸引外資動能明顯居於劣勢。另外即使目前台灣經濟已經復甦,但仍呈現外熱內冷,國內投資力道明顯不足。
招商中心為國家招商的門戶,投資低迷不振自然是首當其衝,難辭其咎。然而一國吸引投資的多寡,受到國際景氣、國內經濟、產業發展、政治環境、基礎建設與投資優惠等多項因素所影響。如果國內投資條件不佳,樣樣不如人,對於在第一線的招商尖兵,即使有滿腔的熱忱也抵不過現實情況,很難會有具體的成效。
例如鴻海最近決定赴美國投資,在國內引發不少批評,其中也有把箭頭指向國內,批評招商不力,無法留住鴻海。但是目前單以美國地方州政府所開出的條件,台灣幾乎沒有任何一項可以跟進;未來若再與美國聯邦政府的減稅方案及其他優惠方案搭配,如何要求鴻海不選擇美國而留下來?
台灣目前正面臨五缺的問題,新內閣上任後雖然非常積極尋求解決,但這些問題很難在短期內有顯著改善。特別是台灣電力供給持續吃緊,隨時有可能會缺電,對於吸引外資更是一大致命傷。美國在台商會的白皮書早在年初就直指這個問題,但迄今台灣電力供應穩定仍充滿不確定性,如何使企業安心投資。
政府也全力推動使企業根留台灣。為了要留住台積電3奈米的大投資,政府不斷地掛保證電力供應一定百分百,不會發生電力供應不足的問題。但是對單一企業的保證是否會使已經吃緊的電力更加捉襟見肘,而排擠到其他企業,相同的保障是否一體適用到其他企業?是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
兩岸關係不穩定,也是影響台灣吸引投資的另一罩門。以往兩岸關係和緩時,台灣的確有成為跨國企業前進中國大陸的橋頭堡。但是目前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產業結構變遷,競爭形勢轉變,台灣早已失去布局中國大陸的樞紐地位。企業選擇在亞太投資布局,特別是在中國大陸與台灣投資,已經成為零和遊戲,對於台灣非常不利。特別是最近一些公開主張台獨的言論,也無助於吸引投資,更使得兩岸關係好比在走鋼索。
未來招商中心的功能需要強化,但是台灣招商工具的不足,也是一大致命傷。以新加坡為例,招商官員有很大的行政裁量權,可以根據產業的特性,經濟發展的需要,投資的性質,給予外資不同的優惠條件。台灣在海外與其他國家競逐外人投資時,往往第一關條件就不如人而先被排除,但是這種客製化給予外資優惠的方式,在台灣反而可能會陷入圖利企業之嫌。台灣應該針對產業發展重點,例如五加二產業,制定不同引資策略及措施,並鎖定國際龍頭企業來台投資,才能建立完整的產業聚落。
未來重振台灣對企業投資的吸引力,必須採取多管齊下的方式,有效地改善國內投資環境,改造招商中心,調整招商策略,維持兩岸關係穩定,才有可能提高招商績效。獨木難成林,如果只將投資不振歸咎於招商不力,由招商中心概括承擔,實非公允。
公告版位
- Oct 06 Fri 2017 02:26
經濟/投資不振是誰的責任?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