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與鞭刑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1-20 23:14聯合報 蕭白雪
台灣民意基金會針對「台灣人對權力菁英的信心」民調結果,在法界被視為最崇榮的大法官,竟是敬陪末座;幕僚單位將相關報導提供給大法官們參考,幾位前任、現任大法官都不解,為什麼會這樣?

司法改革國是會議動員大批人力投入,才剛落幕沒多久,司法爭議卻一件又一件蹦出來;雖說司改成果非立可見效,但民眾在意的事項是否在職掌司改者心中,恐怕才是大關鍵。

鄭性澤被控殺警案,從原本的死刑確定逆轉變無罪,對長期投入救援的人權團體而言,是等待已久的正義;但在被害刑警家人心中感受卻是:司法的反覆無常,誰能接受?

二度回鍋再任大法官並任司法院長的許宗力最近說,裁判見解不一,名列司法民怨首位。聽起來就像民間常說:「法院的判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

不只現任司法院長有此感受,司法院前院長賴英照在最近出版的「誰怕內線交易」一書中,有一大章節就檢驗那國內廿件曾被控涉內線交易的案例,光是就「重大消息」的認定時間點,不管是公司併購或公司破產、聲請重整等類型,判決見解都有早、中、晚期不同標準。

不管是法官對事實認定、法律見解的歧異,還是裁判者本身的價值判斷所致,裁判見解不一,不光當事人可能懷疑司法的公正性,更給了旁人想像空間。

前任、現任的司法大家長都對法官裁判見解不一,對司法公信的傷害心有所感;對不熟悉法律的民眾而言,更不免覺得上法院打官司,跟進廟宇擲筊一樣。

多位大法官或許自認透過解釋,引領台灣的人權往前走,諷刺的是,當法官依據大法官解釋精神、檢視警方現行酒駕攔檢作為的判決,對判決有意見的聲浪,似乎高於肯定其對人權的保障,反映出的是司法單位欠缺對民眾法律感情的理解,還是民眾依舊欠缺基本人權觀念?

即使目前的警察大家長、內政部長曾是知名公法學者,即使多位過去有著人權律師美名者進入政府團隊,如今所為是否與過去他們的主張一致?

這個政府一方面打著重視人權旗幟,一方面則要開會討論鞭刑,執政團隊內部的見解歧異,與民眾法感的距離,似乎總不斷在凸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大法官﹒司法院﹒司法改革﹒酒駕﹒許宗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