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藻床護生態 重建魚兒的家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10 01:21聯合報 記者吳淑君/基隆報導

148
大型...
水試所所長陳君如(左),昨天和海科館館長吳俊仁簽訂學術合作協議書,要一起培育大型海藻,造藻床重建魚兒的家。 記者吳淑君/攝影
台灣沿近海漁獲量從民國69年最高峰的40萬噸,掉到103年的15萬噸,少了6成。行政院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昨天與海科館簽訂學術合作協議書,要共同培育大型海藻,造藻床,重建魚兒的家。
中研院研究團隊104年底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指30年來北海岸魚種從120種銳減至30種,只剩1/4,魚源枯竭速度超乎預期,經聯合報獨家報導,各界譁然。數年前也有國外科學家警告,如不立即停止過度捕魚,到民國137年(西元2048年),人類將無魚可吃。

水試所所長陳君如說,沿近海漁獲量大減,人為因素居多。一來漁船數太多,二是管理強度不夠,明文規定3浬內禁止拖網漁船作業,仍有很多漁民無視禁令,嚴重破壞海洋生態。

「還會更嚴重!」魚類專家陳義雄教授指出,小魚游出去會被大魚吃掉,在岸際生長卻被汙水毒死,來不及長大,怎會有大魚?而台灣人什麼魚都吃,又太會抓,保育區永遠劃不夠。

陳君如說,沿近海漁獲明顯萎縮,台灣西部海底又光禿禿的,離岸風機是個機會。

他說,新政府打造非核家園,要推太陽能、風力發電,要在桃園到彰化海面的36個力風場設600架離岸風機,但只於去年底在竹南外海設兩個試驗機,進度慢主要是漁民擔心工程建設會影響漁獲和生計,談判觸礁。

但藻床是資源培育很重要的基礎,藻床會聚集魚苗,形成生物鏈,未來要借重海科館復育海藻的經驗,在風機場做藻床,找回漁業資源,漁民也能獲利,風機建好後,讓漁會經營這個場域。

開創「博物館與水試所合作」新模式,為永續海洋生態環境與漁業資源努力,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館長吳俊仁表示樂觀其成。

漁民﹒博物館﹒海科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