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推動創業家簽證 先找政策盲點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12 02:28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近年來國際間創新創業活動蔚為風潮,為了競逐國際人才,許多國家開始推出「創業家簽證 (Entrepreneur Visa)」制度,藉以吸引外國人士至當地創業。我國政府為了引進新創事業人才,提高外國創業家來台創業的誘因,也參考國外經驗開辦「創業家簽證」。

行政院早於2015年5月即核定了《推動創業家簽證之規劃》案,計劃以前兩年為試辦期,每年核發2,000名。此一規劃歷經舊、新政府,兩年的試辦期即將於今年5月到期,但截至本月初,真正申請的人數僅有41人,通過簽核者也僅有33人,與兩年4,000人的目標實有天壤之別。

近來行政院重視此案,要求各部會通力合作,至少達到每年核簽200人的目標。新政府願意延續舊政府政策,足見對此計畫精神之認同。其實,新政府重視此案乃理所當然,蔡總統多次力陳新政府經濟突圍的新經濟模式,便是以創新驅動經濟。創業家簽證規劃既已集所有能想到的政策誘因以吸引外國人士前來創業,新政府所能做的最好決策,當然就是延續、改良、落實此一規劃。

然而,獲核發創業家簽證的外國人士寥寥可數,顯示此一立意良好的政策在執行上必然有可議之處。觀諸目前政府規劃的重點工作,大致包含四個方向:鬆綁法規、單一服務窗口、強化宣傳、創造誘因。其中單一窗口及強化宣傳無需多做說明,鬆綁法規主要包含簽證流程簡化、放寬簽證申請資格等,創造誘因則包含眷屬來台居留配套、研議創業競賽與相關補助納入外籍創業家之可能等。

對於上述策略做法,當然不能說無益於創業家簽證人數目標的達成,但我們認為這些做法最多只是計畫成功的必要而非充分條件。檢視過去成效不彰的原因,即使現今目標縮減到僅為200人,都必須有更宏觀的思維與更前瞻的做法才能成事。

首先,要吸引國外創業家來台,台灣已有的產業環境與優勢當然是必要的基礎誘因,若要天馬行空的創業創意,他們大可不必來台灣,因此國發會宣示的「使國際創意與本土資源結合」不但正確也必須落實。落實之道在於讓國內產業界也能融入此一計畫,共同執行規劃、攬才、合作方案。台灣雖有許多產業表現不錯,但供應鏈也存在許多缺口,特別是下游最終產品日漸稀少,導致中上游產品缺乏最終出海口的保障,此外,產業界向來對國際市場的通路管道掌握不足,如何藉由國外創業家來台補足這些缺口,也有賴國內產業的投入合作。

其次,鬆綁法規不應僅限於移民相關法規。國際創業家之所以願齊聚矽谷,除了因矽谷有良好的創新環境外,更有良好的創業支持系統,例如募資與IPO的方便性。因此,要成功吸引創業家來台,政府也必須做好讓其得以便利募資與IPO的相關法規鬆綁,讓可能的商機有實現的機會,才能形成有效誘因。政府既已宣示要全力推動金融監理沙盒機制,這或許正是一個最好的開端。

再者,當政府欲透過外館宣導、爭取可能的創業家時,也不可過度迷信傳統的創新創業大國。以色列、美國等創新創業大國固然有不少人才,但也已具備良好的體制,來台創業的可能性其實不大。反之,東歐與中東諸國近年來在既有或來自俄羅斯的科研基礎上,有愈來愈多的創新創意表現,或許才是最佳的創業家人才庫,值得政府重視。

最後,新政府力推的亞洲.矽谷計畫執行中心已經掛牌上路,也是希望打造台灣成為創新創業基地。因此,此二計畫實是相輔相成,應該併同考量:透過創業家簽證以引聚外國創業家來達成亞洲.矽谷的目標,以亞洲.矽谷的動能來協助創業家簽證目標的達成,兩者無可偏廢。

創業﹒矽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