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城論壇之後 別關對話大門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25 03:59 聯合報 李允傑/國立空中大學公行系主任、海基會顧問(新北市)



台北市長柯文哲(右)22日晚舉行晚宴,為上海市委統戰部長沙海林(左)接風,兩人不時交換意見。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胡經周/攝影
在兩岸官方交流冷凍的時刻,雙城論壇為兩岸僵局帶來一線曙光。柯文哲、沙海林、張小月都強調溝通交流的重要性。的確,敏感的兩岸關係最需要的是同理心與相互理解,實際上卻很難。
五二○政黨輪替之後,北京對台交往採取的是「區隔對待」與「官冷民熱」的策略。在九二共識、一中原則上,雙方目前尚無交集的情形下,北京採取區隔對待,區隔地方跟中央的態度;也區隔出有政治互信的地方政府,如台北跟上海。對沒有政治互信的縣市,或其他民進黨執政縣市,則採關閉交流的對待方式。

對北京而言,兩岸間沒有共同政治基礎,官方的往來凍結;但中共同時加強對台民間的交流活動,尤其兩岸青年交流、青年創業就業交流。最近就有很多的大陸省市台辦以及青年工作單位來台進行青年交流,配合兩岸青創基地的擴大政策,加強對台青年工作的力度。

但大陸來台的民間交流也是有選擇性,只跟藍營色彩的社團交流,避開非藍營色彩的社團。這就出現了一個盲點,兩岸的交流只是在相互取暖;而立場分歧的始終無法溝通交流,更難化解敵意。在官方交往停擺下,兩岸民間交流的差別對待策略,封閉了對話溝通的機會之窗,無助於改善民共僵局的惡性循環。

兩岸應擺脫民共對立的輪迴宿命。不可諱言,民共關係長期缺乏互動與互信,兩缺之下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只要台灣政黨輪替,兩岸關係總是出現震盪、閉鎖的僵局,甚至過去行之有年的地方縣市交流也受到波及而關閉。民共關係對立的結果是,「中共不識台,台灣不識共」,形成兩岸關係周期性緊張的根源。

可預期未來,民共會持續過招,同理心與相互諒解的政治思維更為重要。正如我們期待大陸能理解,台灣的政治制度要求政府政策必須遵循民主原則及台灣普遍民意的選擇為依歸;我們也必須理解中國大陸對於民族主義與主權領土的堅持。兩岸社會各有激進言論主張,雙方都有責任控制風險,避免矛盾對立升高。

從長遠看,溝通交流(統戰)是戰術問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則是戰略問題。惟有爭取台灣更多黨派及勢力(包括民進黨)共同支持、參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歷史進程,才能更有利於、鞏固此一發展態勢,並降低因台灣內部黨爭從而干擾兩岸關係正常發展的風險。

兩岸要建構永續和平發展,必須建立紅藍綠橘的溝通對話平台,可以先從民間做起,但不能只找同質性的學者與社團相互取暖。唯有不斷的溝通對話,才能改變民共關係的惡性循環,兩岸關係的永續和平才得以鞏固。

北京﹒中共﹒民進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