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心智健全發展 勝過明星學校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06-04 02:29 聯合報 洪蘭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今年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代表研究生上台致詞的是一位大陸湖南農村長大的博士生,他在上大學之前不曾進過城,也不曾補過習。他說當左右鄰居都去城市打工時,他父母不願他成為留守兒童,選擇留在家鄉種田。農家生活清苦,但是不管白天多累,他父親晚上一定會給他講睡前故事。
這兩點聽起來不怎麼樣,發展神經學家卻知道這是決定他今天成功一半的因素。一九五六年,威斯康辛大學哈洛(Harry Harlow)的實驗就顯示,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物質享受,而是精神上的安全感。
哈洛教授把一隻剛出生的小猴子,跟牠母親隔離,給牠一個絨布的媽媽和一個鐵絲網的媽媽,絨布的媽媽溫暖,身上沒有奶瓶,鐵絲網的媽媽冰冷,身上卻有個奶瓶。小猴子所有的時間都趴在絨布媽媽的身上,只有肚子餓時,才會過去鐵絲網媽媽那邊吃奶,即便如此,牠的腳還是要鉤著絨布媽媽的身體。一旦實驗者把絨布媽媽移走,小猴子便不吃不喝,兩手抱頭,躲在牆角哀鳴,這樣的猴子長大後不正常,會把親生孩子虐待死。
後續研究發現,安全感是孩子心智發展的基石,孩子要的不是父母去城裡掙錢,給他吃好穿好,他們要的是爸媽在身邊陪著他長大。
他的父母看到大陸每年都發生留守兒童自殺之事,所以寧可窮,不讓孩子倚門而望。
講故事則是啟發孩子想像力的好方法,想像力會帶著孩子飛向遙遠的國度,在那裡,沒有事情是不可能的。孩子智慧的發展需要跟人互動,語言的發展更是如此,實驗發現父母有念書給孩子聽的,他們到四年級時,口語表達能力與詞彙數量都優於父母沒有念書給他們聽的孩子。
一般來說,有安全感的孩子才敢去探索,而探索正可以促進神經的連接,使它不被修剪掉。胎兒在母親肚子裡,每一分鐘長廿五萬個神經細胞,長到出生時有十的十三次方那麼多,每個細胞都要吃要喝,大腦養不起,所以需要修剪,修剪的原則是有跟別人連過的神經元留起來,沒有被連過的修剪掉,幼年探索的經驗,就決定了大腦神經元的存廢。同時,神經迴路連接得越密,越有創造力,因為綿密的迴路提供了電流在通過時觸類旁通的機會,使能舉一反三。
加州大學柏克萊校區的Gopnik教授,最近出了一本新書《園丁與木匠》,她認為父母角色不是木匠而是園丁,父母的責任是培養(nurture),給孩子安全的環境去自由發展,而不是照木匠心中的藍圖去塑造(shape)他。
看到現在父母每天忙著把孩子送補習班、才藝班,雙方都忙到沒有時間說話是錯的。孩子成長過程,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父母也需要透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把自己人生經驗傳給孩子。心智的健全發展比分數名次,甚至明星學校更重要。有了健全心智,孩子可以按部就班去攻頂,最後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哈佛這個學生就是最好的例子。(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公告版位
- Jun 03 Fri 2016 04:03
洪蘭/心智健全發展 勝過明星學校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