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薛承泰/時空錯置的高教發展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2-11 01:43 聯合報 薛承泰(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教育部近日公布,全國現有一五八所大專校院約三千個科系,其中六十七個科系註冊率低於三成,四個科系註冊率掛零;至於博士班招生,有五十四個註冊率掛零,其中不乏明星學校,就連台大都有四個。整體註冊學生人數比前一年少了近一萬五千人。

十年前開始出現招生不足現象時,教育部即著手採取緊縮政策,近十年來高教招生持續惡化,基本上反映學齡人口的下降。以大學來說,近十年入學者是一九八八至一九九七出生人口,平均每年約卅一萬人,比起廿一年前喊出「廣設高中大學」時學齡人口少了十萬人,令人扼腕的是,一九九四年提出該主張時,近年入學者在那時已經出生了,不是嗎?

當時的教改運動空前盛大而且成功,原因是喊出口號正好喚醒了戰後嬰兒潮當年升學時的經驗。簡單地說,每年有四十萬小朋友進入小學,在校舍不足情況下,經歷了設施簡陋的「大班大校」,在爾後的升學,考初中職、高中職、然後大學…每個階段都是競爭慘烈!

到了一九九○年代,這些嬰兒潮世代紛紛成為父母,眼看著子女考高中大學仍然是高度競爭,於是喊出「廣設高中大學」,來為下一代爭取教育機會,這看起來正當性極高,甚至是偉大的社會運動!記得當時群眾聚集總統府前,要求政府為升學機會不足與聯考制度弊端「認錯」!這何嘗不是前一個世代把自身經歷的不良經驗,投射在下一個世代上,以為我們不幫他們作點事情,歷史就會重蹈覆轍—多麼理直氣壯啊!

如果還原廿一年前當時的場景,相信會得到一個教訓,那就是一個世代的善意,可能成為另一個世代的夢魘!但這不是說,高教在當年不該擴張,而是擴張需因應人口趨勢來規畫,不能盲目甚至白目隨民粹走。

當年筆者提出此觀點,並未被教改會接受,進入二千年時眼看著學齡人口數持續下降而學校還在擴張,筆者再度提出,卻被封為「教改絆腳石」!如今大家為了明年招生皮皮挫,因為明年是一九九八年(虎年)出生者入學,可能再少三萬人,再過三年以後的入學,更只能以兵敗如山倒來形容!大家終於認知到,但為時已晚了!

我們會問,當年為何會產生高教擴張「共識」呢?筆者以「時空錯置」的概念來解釋。這好比是,為父母者對子女有所期盼,往往是將自己的經驗轉化成子女的「需求」,若自己是聯考制度下的勝利組,那麼希望子女再創嘉猷,光耀門楣;如果曾經有過失敗,則希望子女扳回一城,為父母雪恥!自己過去嘗過升學壓力的苦痛,當然也不願看到發生在子女身上。「共識」就在社會運動者的催促下形成。

父母就算是錯置了時空,畢竟代價是他自己願意為子女的付出。如果「時空錯置」發生在政治上,那麼政治人物將他(她)自己過去的經驗,轉化成大眾經驗,雖然他(她)是善意的,如果沒有經過一些專業研究與評估,很可能將國家有限資源投入「打自己內心鬼」的國家大政上!

過去高教的擴張,就是典型「時空錯置」例子,近年來開始嘗到惡果,且未來十年會持續發酵!如果真要記取教訓,就應檢視當前大選議題中,是否也有具有當下「共識」,會成為下一代夢魘的政策呢?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聯合新聞網粉絲團 隨時上線都有新發現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