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如何面對中國大陸的併購潮
2015-11-04 02:18:0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清華紫光確定入股全球第五大封裝測試廠台灣力成科技25%股權,並獲得一席董事;加上日前紫光挖角台灣「DRAM教父」高啟全擔任副總裁,令台灣產業界大為震驚,咸認為這將是中國大陸豪取台灣高科技業、巧奪台灣半導體技術的開端。日後,這種行為將如潮水湧入,台灣高科技優勢將難以持續。

我們認為,由於高科技製造業,特別是半導體業,是我國的產業命脈;其存續攸關台灣未來經濟發展,如何面對對岸此種強勢作為,已是我國無法逃避的策略選擇,政府必須凝聚國人智慧,做出對台灣經濟最有利的決策。如果掉以輕心、怠惰蹉跎,有可能如某些有識之士所言-不數年,台灣將僅剩台積電一家企業獨撐大局,難以挽大江東去之勢。

台灣近年在吸引外來直接投資(FDI)上面臨了極為尷尬的景況:聯合國資料顯示,2014年東亞主要開發中國家的外來直接投資為:中國1,285億美元、香港1,033億、新加坡675億、印尼225億、泰國126億、馬來西亞107億、韓國99億,台灣竟以28億美元遙遙落後,連越南、菲律賓都不如。2007年創下的78億美元已經成為「美好的往日時光」,難以復得矣!雖說台灣如此資本豐富的經濟體,並不特別需要外資的挹注,但外來投資仍然是先進技術和管理的重要來源;台灣在各種國際競爭力評比都還不錯的情況下,這種吸引外資的成績顯示投資環境仍有相當大的提升空間。

在這種情況下,面對中國大陸的投資,理當採取歡迎的態度,以扭轉外資「過門而不入」的難堪;加上中國大陸已成為極重要的對外投資國,推卻陸資等於放棄了全球一大外資來源,特別是隔海相望的台灣,因文化語言同源,更應充分利用接受陸資的方便性,來創造此種「和平紅利」。因此,以任何經濟理論而言,台灣都沒有理由不歡迎陸資,藉以增加投資、創造經濟成長和就業機會。

然而,中國大陸迄今為止的經濟特質,究竟有許多尚未和我國雷同。強大的國家機器仍然強有力地指揮著社會資源和技術的走向,許多決策並不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因此如果以我們習以為常的資本主義邏輯去面對陸資,可能產生難以預料的後果。

我們無意特別凸顯面對陸方投資的商業風險,也無意貶低自由市場的價值。然而,即便是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都曾提出在壟斷性市場下,市場之獲得與否關係到大量「獨占租」(超額利潤)時;政府干預補貼下的企業競爭,在搶占對方市場後,可獲得比自由競爭更高的社會福利,因此政府的干預或補貼是對社會有利的,稱為「策略性貿易政策」;此種推論已寫入國際貿易理論教科書中,成為經濟專業學生的必讀。

半導體市場顯然是壟斷性市場,紫光公司是一家官方背景的企業,其資源和競爭策略很可能受官方支持來完成某些私人企業不會追求的目標。例如,它可能祭出超過市場行情極多的價格,來購買台灣擁有關鍵技術的企業;由於是超行情價格,台灣企業樂於高價出售。然後,陸企再將獲得的關鍵技術低價轉移給多家陸企,再從台灣挖角關鍵團隊,讓多家陸企迅速升級,很快就打垮根留本地的優異台商,甚至衝擊到台灣的整體出口。

兩岸技術差距逐漸縮小,以上情節愈來愈有機會上演。因此,對應此類具官方色彩的大陸企業入股或購併台灣廠商,我們的思維應該和面對一家純然民間的公司,只會思考企業本身利潤者不同。此時,正是政府凝聚智慧、重新審視對陸資之開放態度,找出對台灣最有利政策的關鍵時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