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搭上國際減碳列車是台灣自救之道
2015-10-25 02:45:4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應邀來台出席本報系經濟日報「大師論壇」的二○一四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提霍勒指出,必須以透明的全球碳交易平台、總量管制及列入國債追繳減碳不力等機制,才能有效抑低各國碳排放。提霍勒的建議,正是下月將在巴黎登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有目標、有約束力,適合所有國家」的協議藍圖。我國已向國際社會宣告減排目標與決心,但更重要的,是了解減排的經濟及社會轉型深層意義。

聯合國三月公布年度災害損失報告,全球因極端氣候洪水、乾旱、颱風等天災帶來的經濟損失,年均接近三千億美元,數字仍在迅速攀升。國際保險巨擘勞合社(Lloyd's)的全球城市天災風險評估,台北名列「最脆弱城市」之首,未來十年災損接近六兆台幣。這些數字,警示台灣及全球都面臨氣候變遷更嚴厲的挑戰。

無論主客觀環境,國際社會加諸台灣的壓力都日趨升高。去年利馬聯合國氣候峰會決議,各國須提交「自主減排貢獻承諾」(INDC)給聯合國峰會,迄今除歐盟二十八會員國,另有三十三國提出了INDC,儘管各國的減排目標不一,但都得面對國際社會的嚴厲檢視。

不久前落幕的華府歐習會,一位是全球人均排放量最高國家的總統,另一是排放總量最高國家之主席,兩人各宣示了減排目標。兩國從過去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到口徑一致推動減排,甚至決定透過綠色基金援助貧窮國家減排,展現救地球不讓歐盟獨領風騷的態勢。

中國已向聯合國提出明確的減碳目標,並建議以制訂碳價、總量管制及建立碳交易制度等方式推動,這與提霍勒的建議不謀而合。習近平赴英訪問前,更誇稱中國推動節能、可再生能源的成績。美國方面,歐巴馬最近提出「清潔能源戰略計畫」,加碼去年的減排目標,且明確指出以減少火力電廠排放來達成,也可見其決心。

宗教界也站上推動減排的第一線,讓全球不分種族、國別、宗教,一起攜手為救地球而努力。誠如天主教教宗方濟各訪美之行數度呼籲:「全球暖化不該是留待未來世代解決的問題」,要一起保衛我們的家園;穆斯林、基督教、印度教的領袖也提出近似的呼籲。宗教領袖的呼籲,奠定減排行動的道德高度。

行政院上月公布了我國的INDC,訂出二○三○年的排放量,需達成抑低至二○○五年排放量再減二十%的目標。這個數字的企圖心很強,甚至較主要競爭對手南韓目標還高;不過,此一高規格的減碳目標至今未見執行計畫,讓人擔心如何落實。

要達到高標準的減碳目標,必須有強有力且可行的策略。以法國為例,提出INDC最亮眼的宣示之一,是二○五○達成全國能源消耗減少五十%的目標。日本減碳目標高於我國,從安倍日前大砍二○二○東京奧運一千億日圓籌備預算,大刀闊斧刪掉主場館空調設備支出,顯現減碳決心。

台灣早在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通過後即開始宣導減碳的重要,但一則因未能加入為締約國,又因具減碳強制約束力的《溫室氣體減量法》始終擱置在立院,以致宣導成效相當有限。直到二○○五年京都議定書跨過門檻生效後,才再訂行政法規建立「自主申報」制度,但無法源賦予強制性,且推動後續的盤查、檢覈,相關數據日後端上透明的全球碳交易平台,未必經得起檢視。

《溫減法》總算今年六月完成三讀,但施行細則要十二月才能出爐,相關三十多個子法、行動綱領更是一年後的事,相關的減碳策略、工具目前都是紙上談兵。而且,無論碳權、碳交易、碳捕捉等建置,都有相當高的技術門檻,尤其需接軌國際才能有效運作,這都不是INDC出爐就OK。

此刻最關鍵的是政府和民間觀念到位。推動減排,不應是怕國際社會對台灣施壓,不是怕可能的國際制裁,而是台灣須將低碳經濟、能源安全、國家發展與民眾生活態度掛鉤,推動多元同步轉型。

巴黎峰會預期將順利誕生新協議,將地球推進到「後京都低碳時代」,這是歐習會共同聲明「本世紀達成低碳經濟改造」揭示的願景,台灣須同步搭上這班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