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縱論/數位金融浪潮的機會與衝擊
2015-10-25 02:45:51 聯合報 簡立峰(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網路蓬勃發展,除帶來生活便利,也對產業造成衝擊。例如電子商務興起,提供更方便購物,卻威脅到傳統零售通路。這樣的網路與數位化浪潮還未停歇,正湧向金融產業,包括銀行、保險、證券等,究竟會對台灣造成多大衝擊,還很難預估。
銀行創新教父Brett King在《Bank 3.0》中,提及網路正改變客戶行為,客戶透過網路與手機辦理業務,實體銀行只是服務管道之一,「銀行」將不再是一個「地點」概念,而是一種「行為」。一個實例是,以手機進行金融交易與購物漸普及,但全球五十億手機用戶,真正擁有銀行帳戶者只有約三十%。像印度八億手機用戶裡,僅有二.五億人有銀行帳戶。很多以手機進行消費、購物,甚至保險與借貸,都可透過預付卡、第三方支付、電信帳單等支付方式,在第三方平台進行,不需要銀行處理。這樣的行動支付預估今年會成長達一萬億美元,銀行的危機感可以想見。
為了因應數位金融衝擊,不少歐美銀行已開始裁減實體分行及臨櫃人力,轉而投資新興金融科技與行動網路服務,包括金融交易、借貸、保險、投資、理財等創新服務,對金融業而言,是衝擊、也是機會。從趨勢看,未來成功的銀行更像是朝網路高科技公司發展。
舉例說,從中國大陸到美國可看到P2P個人借貸(Peer-to-Peer Lending)服務日益風行,讓需要資金與有閒置資金的個人跳過銀行,透過網路第三方平台相互借貸,去年美國市場已約有五十五億美元規模。想像中銀行應該不支持這類看似缺乏徵信的服務,但由於網路具長尾效應,借貸者多是傳統銀行不易觸及對象,美國越來越多銀行開始透過這類平台進行放款。
另一方面,銀行長期來是透過理財專員協助客戶進行投資,但全球最大基金管理公司黑石基金收購新創公司FutureAdvisor,希望以機器人取代理專,透過機器學習與大數據分析,為用戶進行更全面性的投資組合管理。此舉若成,將開啟全新藍海市場,銀行能以少數人力服務龐大的中產階級族群,對個人理專這項人數不少的金融服務,無疑是一大衝擊,同樣概念也可能出現在保險業。
面對這波浪潮,政府與金融業也轉趨積極。金管會正加速推動「金融3.0」,包括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設立推動基金打造創新基地、建立大數據資料庫並開放更多數位金融業務,如線上辦理開戶、信用卡、證券戶、擴大線上投保險種及金額、發出第三方支付營業許可等。不少銀行已取得兼營電子支付業務許可,將加入第三方支付經營。另外,國泰產險在大陸攜手阿螞蟻金服,打算跨足中國互聯網產險龐大市場,受到市場關注。
危機往往帶來轉機。這波金融業變革,也可能為產業注入新動能。過去,擁有龐大資金的金融業與台灣網路、科技業者,鮮少直接連結,這或許也是台灣錯過對網路產業投資的原因之一。隨著銀行成立數位金融部門,網路業者也積極搶攻數位金融大餅,異業間或許能創造合作契機。例如網路交易與行動支付普及,對資訊安全要求將更嚴苛,包括安全晶片、行動安全軟體等技術研發與提升,都需要金融與科技業緊密合作。其次,因應P2P借貸,全新網路徵信模式崛起,利用電商交易紀錄、社群網路關係、大數據分析等針對個人信用進行風險評估,在國外已是顯學。台灣新創產業也可把握這難得機會。
創新服務也將帶來新的人才需求。未來金融業者除對雲端、大數據、行動應用等需求大增,擅長網路行銷的跨領域人才也炙手可熱,如今年「Google數位火星計畫」,報名銀行就開出相關職缺尋人,具備網路背景與軟體技術年輕人,有機會開創另一片天。由於網路正夯,最近創業圈出現軟體工程師難找困境,金融業要與各大學合作加快人才培育,以免落差加大。
金融產業競爭力關係台灣的未來。台灣只能加緊腳步趕上這波浪潮,法規調適也是一大課題,特別是如何避免弊端又兼顧產業發展。不少銀行已紛到國外擴點,若能同時搶攻數位金融市場,以台灣科技實力與人才作後盾,相信在數位金融浪潮中會有一席之地 。
公告版位
- Oct 25 Sun 2015 17:28
名家縱論/數位金融浪潮的機會與衝擊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