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水價合理化 抗旱要付出代價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3-10 02:47聯合報 張炎銘/退休水利人員(台中市)


民意論壇刊出兩篇投書說,水情不佳時,農業用水首遭犧牲的無奈現實。這是由於農業用水量大,兼之用水有較高彈性特性使然,換作你我當部長、院長,理智評估後,也會做同樣抉擇。

抗旱只不過「開源節流」四字,但節流不只是口號,是否修改法規,讓新建物都要有雨水貯留系統、都要強迫使用省水器材?開源方式也很多,但都要付出代價。

傳統水庫一直飽受環保批評,要新建相當困難。現在能做的只是舊水庫清淤與更新改善,但平均四倍於水庫容量與的供水量,還是要靠老天賞臉。其他蓄水方法,還有雨水貯留、滯洪池、海綿城市等觀念,但不僅水量小,而且有的只是概念,如何讓這些「非典型」水庫大量而穩定的供水,仍待努力。

人工湖較無環保爭議,但也要大片土地,如高屏大湖;即使解決土地問題,也可能因維護水質,劃設保護區而遭阻力,如烏溪鳥嘴潭人工湖。

開發伏流水、地下水?水循環是一體的,物質不滅定律絕對適用;這邊取水,那邊就少了,況且有些地方已嚴重地層下陷,除了抗旱井「解渴」外,已不適合鼓勵地下水。此外,乾旱時,伏流水、地下水出水量也會變少。

廢汙水回收利用,耗費能源,水量不大,較適用於直接供給工業區使用;海水淡化,適用在降雨不豐、面積較小、少工商業的離島;即便只是自來水管減漏,都要付出龐大經費及影響交通的代價。

要怎麼收穫,必先怎麼栽。大家有共識要付出什麼代價嗎?去年全國水論壇有「應適時推動水價合理化,提高節水誘因」的結論,但台水董事長卻在立法院保證今年不漲水價,可想而知,有共識是假,抗旱還會是老套。

水庫﹒抗旱﹒地下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