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終結薪資倒退 破除三迷思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27 02:15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主計總處上周公布薪資調查統計,2016年12月經常性薪資年增率僅1.53%;加上年終獎金、加班費後的總薪資年增率更只有0.62%,而且因薪資增幅趕不上物價漲幅,去年受僱者實質經常性薪資及實質總薪資分別下降0.05%及0.77%,倒退16年,不及2000年水準。過去馬政府以拚經濟為施政首務,但執政八年,始終無法擺脫實質薪資倒退的窘況,也是造成民怨激升、輸掉政權的關鍵原因。現在民進黨執政第一年,薪資倒退問題絲毫未見紓緩,如果未來仍無法突破此一困境,極可能成為執政的致命傷。

薪資倒退現象由來已久,國內也有很充分的討論,但要根本解決此一問題,首須打破幾個迷思:

第一個迷思是指薪資成長停滯是全球普遍現象,非台灣所獨有。但實情是,近年全球化發展確實造成很多國家薪資成長減緩,但台灣問題特別嚴重,尤其以四小龍作比較,過去10多年,台灣勞工薪資水準無論是以絕對值或成長率計算,都落居最末,因而和香港、新加坡、南韓薪資差距愈拉愈大,在部分行業甚至還被中國大陸超越。這也是台灣愈來愈留不住人才的原因。

第二個迷思是將薪資低迷歸咎於企業不肯加薪。2015年國民黨面對大選壓力時,就提出加薪三法要為全民加薪,其所持理由是前一年經濟成長率達3.7%,稅收增加1,400億元,企業應有能力為勞工加薪。但實情是,台灣經濟成長過於依賴出口,尤其側重在資通訊產業為主力的代工出口模式,這些產業在國內多屬資本密集型態,因而造成GDP中折舊比重大幅升高,吃掉大半成長率,再加上「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重愈來愈高,三角貿易收入大增美化GDP成長數字,但卻無助於提升就業及薪資水準。所以,根本問題在於台灣長期沈溺於不利於勞工的經濟發展模式,也造成近年出口競爭力節節衰退,這和企業是否加薪,是完全不同層次的問題。

第三個迷思是認為制度改變可視為「隱性加薪」,例如馬政府時江宜樺內閣及部分企業界人士就曾提出:2001年法定工時由每周48小時(周休一日)縮減為二周84小時(周休一日半),等同僱主為勞工「變相加薪」12.5%;另自2005年7月起實施勞退新制,僱主實質提撥退休金從月薪2%增至6%,亦等同加薪4%。如果將這兩項「隱性加薪」考慮在內,實質薪資比過去已顯著提升。但實情是,工時減少及保障勞工權益是全球趨勢,也是國家進步的象徵,只要配套完善,勞工制度改變不必然會影響勞動生產力及薪資成長。2001年法定工時調整,其後幾年實質工資仍然上漲,就是例證。

自去年520蔡政府就任以來,就強調要打造以「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價值的經濟發展新模式,並積極推動5+2創新產業計畫,但問題在於,這些計畫和改變目前依賴出口的經濟模式,關聯性不高,而且未來可以創造的就業及高薪機會也極為有限,看不出如何可以解決國內低薪問題。

還有,林全內閣對改革高級人才所得課稅過高問題著力甚深,日前楬櫫稅改方向,基本上也是對高所得者較有利,這和改變勞工薪資倒退導致貧富不均惡化的趨勢,似亦背道而馳。

再者,政府為落實勞工周休二日而實施「一例一休」,有不少執政黨官員認為是實踐民進黨價值,提升勞工權益及實質所得,但結果不僅勞資雙方皆怨聲載道,而且刺激物價上漲,反造成勞工實質所得縮水。和過去縮短工時政策比較,問題出在那裡?實值深思。

所以,執政當局應該徹底打破上述迷思,重新檢討施政優先目標和政策有效性,若不能終結薪資倒退問題,拚經濟只會距離人民愈來愈遠,甚至被民意所反噬,為政者豈可有絲毫的輕忽懈怠?

薪資﹒工時﹒加班費﹒周休二日﹒一例一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