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科學家被撞死… 「車本變人本」台灣還要多久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31 03:27 聯合報 趙家麟/中原大學景觀學系教授(新竹市)


美國學者布里吉曼(Bruce Bridgeman)本月10日在北市仁愛路、復興南路遭公車撞死,外界推測他不知仁愛路有逆向公車專用道,未注意車況而發生意外。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莊琇閔/攝影

一名享譽國際的美國神經科學家,跑遍世界各地演講,竟在一個叫做台北的異鄉,在下榻的福華飯店外,步行跨越仁愛路時,被公車撞擊身亡。 台北是首善之都,福華飯店所在的仁愛路,也是台北引以為傲的林蔭大道,實在是諷刺;事發後近三周,才由國外報導轉成台灣的新聞,更是諷刺;難道車禍傷亡,在台灣社會已是司空見慣了嗎? 交通部曾在雜誌刊登廣告,內容是:「你知道台灣每年有多少人,在穿越道路時意外死亡呢?近五年每年將近二百六十位行人死於交通意外,相當於一架大型客機的載客量。

行人交通安全,比你我想像還嚴重。」 台灣人在面對媒體每天都有的死亡車禍報導,已經越來越無感了,然而每個數字背後都是一個破碎的家庭,或是一個終身殘疾的人士。我不能理解,一個國家和城市的治理者,面對這樣的數字,怎能安心,又怎能不作為呢? 紐約市在二○一四年發布「零死亡願景」(Vision Zero)政策,仿效瑞典設定全國「零交通死亡」目標。瑞典從二○○○至一四年交通死亡人數減半,成為從交通死亡角度來看,全球最安全國家;紐約的提案,包括全市降低行車速限,自四十八公里降至四十公里,以及加強對未禮讓、與未對行人保持合宜距離之駕駛開罰。

個人建議政府應從三個方面打造台灣的「人本城市」: 一、觀念上,邁向「人本城市」,訂定「零死願景」 台灣城市必須全面檢討作為「人本城市」的各面向改善工作。歐洲先進城市如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花了四十年從「車本」轉變為「人本」,市中心變成今日充滿行人腳踏車,城市變得更安全、乾淨、有效率,也更有商機;汽機車不再是主宰城市運輸的主角,就算還有,也不應該是疾速出現。

「零死願景」非一蹴可幾,但沒有訂下目標,就永遠無法接近目標。 二、政策上,要將人行環境改善當成重大工程來做 從每年行人死傷數字來看,人行環境的改善是重大工程;從翻轉整個台灣社會用路觀念與習慣的角度、從面對高齡化的社會,對維持年長者身心健康來看、最後對於建立台灣城市形象來看,更是重大工程。

一位名享國際的美國科學家,步行命喪台北街頭,這對台灣和台北的國際形象影響深遠,政府必須將人行環境視為重大工程。 三、設計上,全面進行路口體檢與環境改造 台灣行人交通事故,極高比例發生在路口,甚至就發生在人行穿越道上。設計不良,道路會殺人。美國教授出事的地點,人行穿越道轉角緊鄰一棵大樹,這違反道路設計的基本原則,就是保留人與車安全的視距,讓行人能先被駕駛看見,否則車輛無法有足夠的反應時間和剎停距離。

城市的街道不安全,這個城市就不安全,盼望台灣的城市都能成為人本城市,讓人安居和享受。

願景﹒紐約﹒瑞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