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規劃對外經貿戰略 要藍圖不要拼圖
2018-01-20 01:14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由總統主持的「對外經貿戰略會談」似乎已成為小英政府的例行常態。理論上這是好事,代表政府對經貿政策的重視;但從過去幾次會議的結果觀察,感覺在數十年來經貿環境變化最為迅速又不可測的當前,政府除了新南向政策以外,其他議題都只見回應不見主軸,相當令人憂心。

仔細看看去年底「對外經貿戰略會談」的結論,除了要成立好幾個新南向辦公室、工作組外,討論的議題也很廣泛全面。從CPTPP、川普稅改、日本與印度推動的印太成長走廊,到韓國「新南向政策」都有觸及,更要求政府要前瞻、通盤、全面以及戰略高度,來擬定長程的策略規劃與執行藍圖。

事實上,從第一次「對外經貿戰略會談」開始,各次會議結論大概總可歸納成二個不變的部分,一是新南向政策,一是好好因應規劃;前者日見成效,後者則正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

蔡英文總統剛上任時,本報就呼籲要以我國的經濟、產業與社會的長處及限制,擬定長程經貿策略與藍圖,但可惜匆匆500天過去,仍未見蹤影。

欠缺回應台灣經濟結構挑戰的長程規劃與藍圖,這個問題是顯而易見的。以產業外移為例,去年中研院出版的《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一書,再度指出產業外移是就業與薪資雙凍漲的元兇。然而在欠缺戰略性思維下,新南向政策仍將簽署「投資保護協定」當成是重要業績,卻不思對方投資保護越高,產業外移就越快的問題。最近討論很多的「幸福路上」,也鮮明的凸顯出台灣在「後經濟奇蹟」的困境,已經導致許多人夢想只剩幻想,可惜政府的許多政策,如協助降低關稅障礙、繼續鼓勵代工出口,仍是「經濟奇蹟」階段的思維。

再以蔡總統要求以「追求最大化自由貿易」為目標,全面參與雙邊或區域多邊貿易談判為例,大家都知道兩岸關係是其中的關鍵變數;但在政府「不在壓力下屈服」的立場下,兩岸關係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易改善,北京的國際圍堵只會加大力道,是顯而易見的趨勢。我們可以不屈服於北京,卻看不到如何突破圍堵參與談判的策略及推動作法,使得「全面參與雙邊或區域多邊貿易談判」只是華麗卻無根的空談。面對川普凡事「美國優先」的經貿政策,我們到底是該展現誠意爭取上談判桌,還是盡量低調不要引起美國注意,也因欠缺總體長期思維而顯得手足無措。

也許國發會或經濟部已經著手規劃長期戰略藍圖,但我們還是要大膽的建議,下次「對外經貿戰略會談」的主題,應該談談以下這些真正關鍵的長期、戰略問題。

第一,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特徵為何?需要怎樣的經貿政策協助解決?而要讓薪水能夠成長、就業機會增加,以及所得分配更加平均,又需要怎樣的經貿政策作工具?同時符合台灣利益的經貿政策,是否能融入世界潮流?

第二,我們要加入CPTPP以及加入所有的經貿談判,中國因素的角色有多重?而除了改善兩岸關係外,方案B甚至方案C為何?蔡總統在30年前親自參與了WTO入會談判的過程,必然也清楚中國從頭到尾反對台灣加入。即便對岸經濟實力大幅躍進,但當初都能說服美國開口力挺,今天或許也還有機會用他法突圍。

幾乎所有的經貿政策都有相互牽動,彼此影響的關係;更關鍵的是經貿政策只是落實總體經濟政策的一部分,不應獨立存在。當前的經貿政策,卻出現這種只有回應國際情事,卻與經濟政策拆分、斷鏈之感。我們要先對台灣經濟發展需求有共識,有總體藍圖,才能把這條斷鏈接上,找到規劃的根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