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拚政治、拚經濟…民進黨更該拚社會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20 03:47聯合報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台中市)


近來,媒體不再侷限討論日本政治和經濟問題,最多的反而變成了社會問題。

從十餘年前的「下流社會」,到五、六年前的「無緣社會」,再到晚近的「老後破產」、「下流老人」,不斷地用文字影像記錄經過政治民主化和高度經濟成長之後的日本社會「殘像」。

今天的台灣,和十餘年前的日本極其類似。政治無序、經濟閉塞、社會問題大量噴出。八年前,日本人拉下長期高舉新古典派「構造改革」大旗的自民黨,讓社會問題的專門集團民主黨上台試車。二○一○年日本史上第一位社會運動家出身的首相菅直人誕生,上台口號是創造「最小不幸社會」。

只是,歷史很快就證明,社會問題沒有辦法用政治,也沒有辦法用經濟手段解決。二○一二年野田內閣的臨去秋波型的消費稅兩階段提升,對日本社會更是重重一擊。不過,在戰後日本政治史上,民主黨政權的社會性格,具有高度的時代意義。

今天,民主黨已逝,但是,日本的社會問題長存。最小不幸社會沒有到來,最大幸福社會也早已遠離。

二○一一年三一一核災後,原本「應該」在民主黨政權下,從「拚經濟」順利過渡到「拚社會」的日本,到一三年後卻時代倒退似地重現「拚經濟」,甚至「拚政治」的擬象。所以說,民主黨執政的失敗,在日本政治史上不得不說是一大悲劇,使得日本社會的時代性過渡,遭遇瓶頸。

日本已是越過經濟發展頂點的成熟社會,同時也是世界上最顯著的老年化社會,六十五歲以上國民超過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在成熟老齡的社會結構中,經濟成長戰略的實施極具挑戰,同時也充滿魅力。不過,經過四年多的實驗,隨著凱因斯(第一、二支箭)與海耶克(第三支箭)的思想性抗拮日益顯現,「安倍經濟學」的全面退潮,是歷史的必然。

「安倍經濟學」退潮後,理應全力推出「安倍社會學」的安倍政權,拿的出來卻是重回「安倍政治學」,難免令識者搖頭。

廿八年前的一九八九年,是日本經濟發展最頂點,日經指數來到了史上最高的三萬八千九百一十五點。當年,日本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十一.六%;今天,台灣六十五歲以上國民也達到全人口的十二%。十、廿年後的台灣社會,是否面臨類似今天日本的社會問題,沒人知道。不過,今日代表進步革新的民主「進步」黨政權,毫無疑問,確實是時代的邀請,也是時代的力量。

也就是說,民進黨的歷史任務,不是「拚政治」,也不是「拚經濟」,而是「拚社會」。雖然,做得到做不到,完全是另一回事。

民主黨﹒消費稅﹒自民黨﹒民進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