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登山、潛水…走味的轉型 不是實驗教育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20 03:38聯合報 邱天助/世新大學社會心理系教授(新北市)


為因應現代教育潮流、突破少子化的困境,各縣市教育局紛紛鼓勵公立小學轉型實驗教育。然而,看過幾所學校的轉型計畫,卻發現有些學校仍然虛有其表、未見其實。

這讓我想起一則諷刺的笑話。有一位機車騎士,未戴安全帽出門,遠遠看見前方有警察臨檢,掉頭返家卻找不到安全帽。他情急生智,到廚房拿了一個湯鍋,寫上「安全帽」三個字,戴著上路。

雖然什麼是實驗教育,確實難以界定;但有實驗教育之名,不見得有實驗教育之實。如果實驗教育的實施,是為了掙脫當前教育體制的束縛,那麼一九九○年代以來,一些體制外學校的披荊斬棘應可供借鏡。

體制外的學校,大抵依循兩條思路:以人為本、以大自然為師;強調自我探索、自主學習,並尊重差異。

過去有些實驗教育學校,可能忽視基本學習能力的打底,或造成學生自由卻無法自律的缺失。如今,這些弊病大有改善,讓學習更自主、更有效率,也更有意義。然而,除了僧多粥少外,每年十、廿萬的學費,非一般家庭可負擔。因此,公立學校轉型實驗教育,成為許多人的期待。

當前體制內學校,大都仍依循工廠生產模式,強調標準化教學、一致性管理;老師是知識灌輸者、道德訓誨師;孩子往往被困在教室裡,進行機械性學習,缺乏自我探索、自主發展,也缺乏生活的體驗,更不知學習的意義。

有些學校雖然貼近山丘河流,但是在安全考量下,孩子很少有機會接觸;有些學校闢了美美菜園,卻找來菜農種青菜,只為拍下未來可能得獎的美美照片。

實驗教育應是教育理念和學習模式的改變。例如,從分裂的學科本位變成主題、能力或跨域的學習、從單向知識灌輸轉為學生自主性探索、從標準化教學轉為差異化適性設計、從分齡轉為混齡等。

然而,有些學校的轉型實驗計畫,卻只是舊瓶裝新酒,或只是學校的包裝,踢足球、騎單輪、登山、潛水…花樣百出,甚至將才藝表演、口才訓練,也列為實驗教育。

一項二○一六縣市教育力大調查,台北市退居第四名,說明教育資源多寡,已不是決定國民教育品質關鍵,重要的是,是否投對方向。在績效考量下,這些偏離本質的轉型實驗教育計畫,有可能會輕易過關,一些家長也可能聞風而來;但是,卻讓台灣的教育改革,又往後倒退一大步。

警察﹒臨檢﹒少子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