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明訂環評規則 別打迷糊仗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20 03:24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塑六輕三投資案在環評程序中觸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環保署日前召開六輕四期環差案聯席會議,決議將台塑三投資案全數退回重做環境影響評估,之後若環評大會通過,這項已推動六年的170億元投資計畫將回到原點,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說:「已經六年,再等下去我也可以退休了。」言談間透露出產業界對環評過程曠日廢時的不滿。
台灣經濟發展面臨內外挑戰,對外有產業外移、製造業面臨空洞化的衝擊,對內則是欠缺指標性投資案,以致於台灣經濟陷入新平庸的泥沼。這些年來,國內不是全無新增的投資計畫,但投資案因環評未過或卡關的案例頻傳,包括國光石化、台積電中科擴廠等,此次再有六輕三案在環評程序中觸礁,產業界質疑環評機制「不讓企業投資」,另一方面,環保人士則批評不少企業未兌現環評承諾,理當從嚴把關。

近年來重大投資案的環評時間愈拉愈長,已看得出環評對產業發展的負面影響。蔡英文總統上任後推動多項創新產業,她表示相關部會正在檢討環評制度,希望能加速企業投資。蔡總統提到,政府不會降低環評標準,但會檢討環評相關流程,包括亞洲矽谷、綠能園區等重大投資案,希望在四年內完工。

蔡總統的談話顯示政府已意識到,環評對台灣重要,但推動產業發展的時機與速度也很重要。蔡總統希望亞洲矽谷、綠能園區等案能在四年內完成,但另一方面,牽涉到170億元投資的六輕擴建案,卻在推動多年後極可能回到原點,台灣產業發展與環評間的糾葛牽絆,有必要重新檢視並理順這中間的脈絡。

環評制度應先有政策環評、再有實質環評,意即政府對於重大投資案,必須先有其立場與主張,對於該投資案的必要性與合理性,產業的目的主管機關應擁有第一道把關的決斷力。舉例來說,推動綠能已是蔡政府產業政策的主要目標,此時若有一高耗能、低附加價值的產業要在缺電的北部投資,這樣的案子在政策環評階段,主管機關就可以直接否決。

在實質環評部分,則是要強化環評過程中對各項環境指標數據的客觀呈現,以提升環評的公信力。以此次六輕三擴建案環評為例,業者認為已提出擴建汙染抵減措施,對環境有助益,不理解為何環評遭退,但環團代表則認為業者提出的數據,仍有許多疑點難以釐清。兩方缺乏交集,顯示環評的遊戲規則仍有模糊地帶,加上國內缺乏公正第三方的檢測單位,產業與環團雙方都質疑環評的公信力。

在政策與實質環評兩大環節上,政府都有改善空間。首先,政府必須明確對產業政策表態,不宜再打迷糊仗。以石化業為例,在國光石化案觸礁後,經濟部成立石化產業高值化推動辦公室,協助石化業朝高附加價值的方向發展,六輕擴建案符合政府高值化推動方向,理應予以政策支持,但現在卻看不到經濟部對此案表態。

我國石化業年產值約2兆,是製造業不可或缺的主力,但近年來石化業發展原地踏步,除六輕擴建案延宕以外,明年高雄大社石化工業區從特種工業區變更為乙種工業區,是繼五輕關廠後另一個重大挑戰。現階段台灣經濟並無全面放棄石化業的本錢,政府的產業政策若真的要改弦更張,不再支持石化業有新的投資,有必要對企業說清楚,以免企業投資無所適從。在實質環評部分,政府也應檢討目前的環評程序是否浪費太多時間在口水之爭,而非將資源投放在環評的科學數據呈現上。

產業發展在環評過程中出現衝突並不罕見,但兩者不應永遠是無交集的水平線。我國的環評制度應適時調整,在保護環境標準不打折的前提下,透過政策引導、支持產業、提升環評機制的公信力與審查效率,才能在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上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

環評﹒六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