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要好學生 好定義更寬廣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17 00:50聯合報 袁孝維/台灣大學教授(台北市)


過去在我們年代的聯考新聞大概就是榜首落在那個高中,單純乏味,卻往往有許多窮學生翻身的故事。現在則是繁星、拾穗、希望、特殊選才、個人申請、指考等等,各式多元的入學管道造就的多元故事,豐富熱鬧。不管你喜不喜歡台大,在台灣的綜合大學中,台大是整體排名不論客觀與主觀的第一,許多系所的教研表現更是獨步全球。因而台大要收好學生,有錯嗎?

當然沒有錯,每個學校都應該努力招收好學生,只是如何定義「好」,就有許多討論的空間。而如何將好學生提升到更好,這更是大學的角色。

過去好學生通常是指會念書會考試的人,現在的好學生則應該有更寬廣的定義,所以多元入學管道應運而生。例如在台大暱稱火星人的特殊選才計畫,就是希望挖掘對特定領域有極強烈學習動機與才華者,而個人申請管道,也是藉由設定不同考科標準與面試機會,錄取學習興趣清楚的偏才。許多學校推行的繁星、拾穗、希望入學則是基於資源公平正義的考量,顧及弱勢的好學生。

近日看到李家同教授說:「我們國家是一個教改的國家,總有人不停地在做教改的工作,問題是教改永遠在改入學方式,而不管學生到底學得好不好」。見解精闢。

平心而論,台大往往被視為台灣高教的領頭羊,必須負社會責任與良知,所以為避免在考試分數至上的遺珠之憾,特殊選才入學名額由一位,到五位,一直到今年的十一位。對於社經地位弱勢的希望入學名額也由十位,到二十位,一直到今年的三十位。而各校也在努力強化後端的學生學習,紛紛成立教學發展中心,推動各樣新式的教學方法與主動學習的活動。然而「學生到底學得好不好」,啊!這是重點,也回到了原點。

台大要收好學生是天經地義,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價值觀的改變,好學生的定義也不再狹隘。然而好學生的本質亙久不變,是忠於自己的興趣且樂在學習,是主動積極、追求真理。這是為什麼教改二十多年,當我們回顧聯考時代,總覺得也不算太壞,三、四、五年級生的創造力也並未完全被抹煞,否則也不會有後來台灣的經濟奇蹟。

因而每一個學校其實都想要收「好」學生,且讓這些學生學得好。不管前端的入學管道再多,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可以找到適性適當的學習空間,如魚得水,游刃有餘,同儕間對等創意激盪的刺激,才能讓整體的學習成效向上提升。台大要收好學生,一點都沒有錯!

台大﹒繁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