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雜貨店難賺 8旬翁「開車兜風也快樂」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02 03:32 聯合報 記者吳政修/台南報導
80歲的林進權開著「行動雜貨店」賣雜貨32年,他說,賣的東西應有盡有。 記者吳政修/攝影
分享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來喔!有蜂蜜、土豆、蒜頭…」80歲的林進權,32年來,駕著「行動雜貨店」四處叫賣,但隨著現在賣場林立,不禁大嘆生意難做,只能自得其樂,「賺錢不多,開車兜風也快樂」。
「我的土豆燒擱好吃,嘛有蒜頭、大蒜、麵線及蔥頭等!」林進權駕駛老舊的轎車,穿梭在大街小巷,這捲錄音帶讓人熟悉不過,一些忠實的老主顧都會聞聲而來,只要裝滿滿雜貨的後車廂一打開,大家就會圍上來,東挑西揀。
林進權說,32年前,他原本駕駛小貨車兜售,現在改用二手轎車。由於車子老舊,人也老了,每天都要跑不同的路線行程,既上山也下海,很多人都為他捏把冷汗,「兒女也常勸我不要賣了,我說這樣才不會無聊」。
林進權大嘆歲月不饒人,老主顧漸漸凋零,而年輕人喜歡上大賣場,生意都被搶走了,當汽油貴的時候,他都不敢開太遠。
不過,一些老主顧還是讓他很窩心,林姓婦人誇讚他賣的麵線好吃,他說,這就是他一直堅持開「行動雜貨店」的最大動力。
林進權住在「無米樂的故鄉」後壁區,他說,賺的錢雖然只能餬口,「但我學習無米樂精神 ,自勉沒錢也要快樂」,生意要做到身體不能動為止。
彰化花壇「姑娘廟」 紀念一代孝女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02 03:32 聯合報 記者林敬家/彰化報導
彰化縣花壇鄉長沙村有座姑娘廟(圖),引起路過民眾好奇,裡頭供奉清代孝女。 記者林敬家/攝影
分享彰化縣花壇鄉長沙村有間「姑娘廟」,坐落車水馬龍的彰員路旁,外地人經過常好奇「拜哪位姑娘」。地方耆老指出,相傳清代一名樵夫的女兒不甘被迫嫁給殺父仇人,自盡身亡,孝心感動村民為她建廟,至今仍是重要的地方廟。
彰化縣花壇鄉長沙村有座姑娘廟,引起路過民眾好奇,裡頭供奉清代孝女(圖)。 記者林敬家/攝影
分享「姑娘廟」的北方有座魚苗橋,橋下的「姑娘媽溪」也因孝女得名。這條溪水供應當地「魚苗寮」養殖產業,漁民每到繁殖季節,都會到廟裡祈求豐收。白沙坑居民生病、受傷也向姑娘求助,往往所求如願,使得這間小廟成為地方信仰中心。
「姑娘廟」陳設簡單,牆面貼著樂捐名單,大多為姓「李」與「鄭」的當地居民。每年農曆11月13日是廟宇慶典,村民過去找歌仔戲班酬神,現在有布袋戲團表演,居民也會準備牲禮水果祭拜,讓魚苗寮熱鬧一番。
花壇鄉文史工作者蔣敏全說,日據時期文獻記載,姑娘廟在清代道光末年興建,當時一名無賴侵入住宅竊取樵夫夫婦財物,夫婦反抗被殺害,無賴見樵夫有一女兒,想要強娶。樵夫女兒以籌錢為父母辦後事為由拖延,在處理雙親後事後自盡身亡,居民不捨,為她集資蓋廟祭祀。
蔣敏全又說,姑娘廟最初只有畫像,後來才有金身,民國91年被人偷走,村民安置新金身並架設玻璃和鐵欄防止「姑娘」再被偷。
「姑娘廟」長期陪伴白沙坑居民,見證200年來魚苗養殖產業的風光,即使魚苗產業沒落,祂至今仍被視為地方守護神。
「孔夫紙」教剪紙 外國遊客喊新鮮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02 03:32 聯合報 記者邱奕寧/台北報導
社區媽媽組成的「孔夫紙手創坊」,每周五下午到孔廟教剪紙,遊客可輕鬆學剪福猴等作品。 圖/民政局提供
分享一群從事社區營造的志工媽媽,關心大龍峒地區發展,也喜愛剪紙文化,因此成立「孔夫紙手創坊」,除了鑽研剪紙技藝,還和台北孔廟合作舉辦剪紙活動,讓各國訪客來到孔廟都能體驗傳統技藝,希望將傳統藝術發揚光大。
社區媽媽組成的「孔夫紙手創坊」,每周五下午到孔廟教剪紙,遊客可輕鬆學剪福猴等作品。 圖/民政局提供
分享手創坊志工表示,透過剪刀與創意,普通的紅紙也能變成春節燈飾,來體驗的遊客都覺得新鮮,因為步驟簡單易懂,「剪紙」也是外國遊客簡單體驗台灣文化的媒介。許多外國遊客都對台灣傳統文化有興趣,日前才接待一群來自烏拉圭的訪客,除了參觀孔廟,也一起體驗春燈剪紙。
志工說,剪紙又稱作窗花,早年人們在喜慶或春節時,拿起紅紙剪出各種富有吉祥寓意的造型,張貼在窗戶上裝飾,因取得成本低,很快就成為舊時社會中,添加吉祥氣氛的藝品。
配合猴年迎春,孔夫紙手創坊和孔廟合作推出剪紙體驗,孔廟同時將電子板的紙型上傳到「台北市孔廟儒學粉絲團」,海內外遊客可上網下載紙型,拿起剪刀與紅紙,簡單剪裁後,福猴、立體的春字立刻完工。
目前在萬華區戶政事務所也能看見「孔夫紙」的作品,即日起到3月底,戶所的文化藝廊展出「孔夫紙遊藝紙藝品主題展」,配合猴年展出的猴頭作品細緻。此外,還有大型作品「龍首」,呼應萬華特色。
60歲拾筆墨寄情山水畫 她繪出家鄉美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02 03:32 聯合報 記者余采瀅/台中報導
74歲林玉蘭直到花甲之年才拾起筆墨,最愛家鄉的寺廟、古蹟等景物。 記者余采瀅/攝影
分享74歲林玉蘭在花甲之年才拾起筆墨,寄情於山水畫,她以寫實畫風表現對大自然的悸動,將所看所學躍然於畫紙上,近期舉辦創作個展,在中市港區藝術中心完整呈現10多年來精選的50件作品。
林玉蘭對家鄉的風土人情非常喜愛,尤其家鄉的寺廟、古蹟等景物;她因熱愛旅遊,出遊時總喜歡拍照取景,從照片中享受美景帶來的悸動,也想以畫筆描繪心中的感動。
她認為學畫可以啟發新思維,淨化心靈,60歲那年她才毅然拿起畫筆,從頭學起,期盼透過筆墨傳達心中所感。
她退休後拜師學畫,從基本功入門、循序漸進;為快速進步,她常出外寫生,也四處參觀展覽,磨練筆法、墨色的變化,嘗試各式各樣題材,最擅長以細膩筆法或濃或淡,盡情表現自在寫意的山水,及氣韻生動的人物走獸。
林玉蘭精選10多年來的水墨作品50件,在港區藝術中心舉辦「觀.想.憶.動-林玉蘭創作個展」,即日起展出至3月6日止。
公告版位
- Mar 02 Wed 2016 13:47
台灣百寶鄉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