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健壯/讓立法院從邊緣進入核心
2015-11-08 01:16:12 聯合報 王健壯
馬習會結束後,朝野政黨在惡鬥之餘應該做的第一件事是:盡快確立立法院在兩岸事務決策機制中的角色。
從辜汪會談開始,立法院在兩岸事務上就一直扮演非決策核心的邊緣角色。近幾年馬政府雖偶爾以向國會簡報的方式,在形式上把立法院納入了決策程序,但這祇是消極的讓立法院「被告知」,而非積極的讓立法權「參與」決策過程,與分權共治重大決策的憲法常態,仍有相當距離。
任何民主國家在處理涉外事務過程中,都會碰到同樣的兩難:國會雖受限於權力分立原則,但卻又不願扮演「沉默的夥伴」的角色;而行政權卻堅持權力分立原則,不願讓國會分享外交決策權,擔心立法權會變成「不負責任的夥伴」。
尤其在涉及敏感的秘密外交時,這樣的兩難更形凸顯。舉個例子:在歐巴馬推動美國與古巴恢復邦交的十八個月談判過程中,參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梅南德茲從頭到尾被白宮蒙在鼓裡,既未參與也未被告知相關談判進度,以至於在白宮宣布與古巴復交當天,梅南德茲氣得大罵歐巴馬濫權搞秘密外交。
歐巴馬被美國媒體形容是自尼克森以後,最擅長搞秘密外交的總統,與古巴復交如此,與伊朗核武談判亦然。更不可思議的是,在與古巴進行秘密談判的初期,連負責外交的國務卿凱瑞也未被歐巴馬告知;秘密外交竟然秘密到如此程度,外交史上罕見。
馬英九這次處理馬習會,當然也是不折不扣的秘密外交。但兩岸關係是特殊的關係,兩岸事務也是特殊的涉外事務,特殊到連兩岸簽署任何一項協議,都可能引發朝野衝突甚至社會動盪,遑論是馬習會這種史無前例的兩岸元首峰會?
但遺憾的是,馬政府這幾年卻從未因兩岸關係的特殊性,而調整兩岸事務的決策模式,並且重新定位國會在決策過程中的角色,以至於讓馬習會這件原本應是歷史性的創舉,不但引發憲政爭議,也讓馬英九面臨彈劾、罷免與觸犯外患罪的指控。
馬英九過去一向反對立法院設立兩岸事務相關組織,但馬習會後,朝野立委卻應依憲立即修法或立法,建立一套可長可久的兩岸決策機制,這套決策機制即使不能建立行政權與立法權分治的二元中心體系,也必須要做到「權力分立,責任分擔」的起碼目標,必須讓立法院在兩岸事務決策體系中,從邊緣進入到核心。
立法院要進入決策核心的第一步,就是要立法確定國會的決策角色。目前在立法院尚未審議完成的監督條例,因為兩岸關係已因元首峰會而發生重大動態變化,必須再作修正,並應明確規範有關兩岸協商談判,行政權對立法權應何時告知、告知多少以及誰被告知等等。
馬英九任內的兩岸關係雖屢有突破,但他為此而付出的代價卻也十分慘重,其中關鍵即在於,即使他做的是對的事情,但因部分民眾對他已失去信任,而不相信他做的是對的事情。例如根據兩岸政策協會最近一項民調顯示,雖有五十六.七%的民眾支持兩岸領導人會面,但祇有四十三.九%的人贊成馬習會,此一矛盾現象可明確推論是因民眾對馬英九個人已失去信任。
但馬習會已讓兩岸關係又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在未來漫漫長路中,朝野必須要降低人的因素在決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而降低的唯一辦法,就是建立一套「權力分立,責任分擔」的決策機制,除此無他。(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2015-11-08 01:16:12 聯合報 王健壯
馬習會結束後,朝野政黨在惡鬥之餘應該做的第一件事是:盡快確立立法院在兩岸事務決策機制中的角色。
從辜汪會談開始,立法院在兩岸事務上就一直扮演非決策核心的邊緣角色。近幾年馬政府雖偶爾以向國會簡報的方式,在形式上把立法院納入了決策程序,但這祇是消極的讓立法院「被告知」,而非積極的讓立法權「參與」決策過程,與分權共治重大決策的憲法常態,仍有相當距離。
任何民主國家在處理涉外事務過程中,都會碰到同樣的兩難:國會雖受限於權力分立原則,但卻又不願扮演「沉默的夥伴」的角色;而行政權卻堅持權力分立原則,不願讓國會分享外交決策權,擔心立法權會變成「不負責任的夥伴」。
尤其在涉及敏感的秘密外交時,這樣的兩難更形凸顯。舉個例子:在歐巴馬推動美國與古巴恢復邦交的十八個月談判過程中,參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梅南德茲從頭到尾被白宮蒙在鼓裡,既未參與也未被告知相關談判進度,以至於在白宮宣布與古巴復交當天,梅南德茲氣得大罵歐巴馬濫權搞秘密外交。
歐巴馬被美國媒體形容是自尼克森以後,最擅長搞秘密外交的總統,與古巴復交如此,與伊朗核武談判亦然。更不可思議的是,在與古巴進行秘密談判的初期,連負責外交的國務卿凱瑞也未被歐巴馬告知;秘密外交竟然秘密到如此程度,外交史上罕見。
馬英九這次處理馬習會,當然也是不折不扣的秘密外交。但兩岸關係是特殊的關係,兩岸事務也是特殊的涉外事務,特殊到連兩岸簽署任何一項協議,都可能引發朝野衝突甚至社會動盪,遑論是馬習會這種史無前例的兩岸元首峰會?
但遺憾的是,馬政府這幾年卻從未因兩岸關係的特殊性,而調整兩岸事務的決策模式,並且重新定位國會在決策過程中的角色,以至於讓馬習會這件原本應是歷史性的創舉,不但引發憲政爭議,也讓馬英九面臨彈劾、罷免與觸犯外患罪的指控。
馬英九過去一向反對立法院設立兩岸事務相關組織,但馬習會後,朝野立委卻應依憲立即修法或立法,建立一套可長可久的兩岸決策機制,這套決策機制即使不能建立行政權與立法權分治的二元中心體系,也必須要做到「權力分立,責任分擔」的起碼目標,必須讓立法院在兩岸事務決策體系中,從邊緣進入到核心。
立法院要進入決策核心的第一步,就是要立法確定國會的決策角色。目前在立法院尚未審議完成的監督條例,因為兩岸關係已因元首峰會而發生重大動態變化,必須再作修正,並應明確規範有關兩岸協商談判,行政權對立法權應何時告知、告知多少以及誰被告知等等。
馬英九任內的兩岸關係雖屢有突破,但他為此而付出的代價卻也十分慘重,其中關鍵即在於,即使他做的是對的事情,但因部分民眾對他已失去信任,而不相信他做的是對的事情。例如根據兩岸政策協會最近一項民調顯示,雖有五十六.七%的民眾支持兩岸領導人會面,但祇有四十三.九%的人贊成馬習會,此一矛盾現象可明確推論是因民眾對馬英九個人已失去信任。
但馬習會已讓兩岸關係又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在未來漫漫長路中,朝野必須要降低人的因素在決策過程中的關鍵作用,而降低的唯一辦法,就是建立一套「權力分立,責任分擔」的決策機制,除此無他。(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