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企大趨勢/社會影響力債券 公益新模式
2015-10-15 04:26:32 經濟日報 楊珮玲
˙在美國,自2012年第一個結合官民發行的「社會影響力債券」(Social Impact Bond--SIB)開始,從聯邦政府到地方政府,無不積極規劃相關制度或產品。從減少犯罪再犯率到低收入戶住宅興建,SIB成為社會投資新焦點。

˙在日本,結合日本財團、多個地方政府和中央部會的力量,今年開始多件SIB先期實驗計畫。從嬰兒保護和領養計畫、改善早期認知症、到幫助想就業的青年人口再就業等,希望串連政府和民間的多方力量建立公益新模式。

在社會企業發展的路途上,政府除了法令的制定、修改或政策的獎勵推動外,還可扮演什麼角色?有無更積極也更有前瞻性的參與方式?SIB是結合官民多方合作的新領域,過去五年來在許多國家開始展開,是最受矚目的社會投資新模式。五年的路走下來,也獲得許多寶貴經驗並了解更多執行的實務課題。

英美加等多國推行

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許多國家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遭遇財政緊縮和預算不足的困境,應有預防社會問題效果的計畫受到裁減, 國家社會面臨失去生產力和社會不安增加的惡性循環。

2010年,英國開始了全球第一個SIB,當時是為了減低短期受刑者再犯率。由於初期實施結果良好之後又展開了十數個不同領域計畫,成為SIB先驅。

美國在2012年當時紐約市長彭博(Bloomberg)的號召下實施首個計畫後,麻州、紐約州甚至聯邦政府等也都提出了許多類似的計畫。加、澳、韓等國也都陸續檢討或已實施。

SIB是官民連手做公益投資的新模式。過去許多預防社會問題的計畫常由行政機關一手包下,經費來源為稅金,但實施成果評估方式卻不一定明確,常落為單年度計畫,在民主國家一遇政權交替常常半路夭折。

而SIB則是官民等多方連手的中長期計畫。政府選定相關有預防社會問題效果的公益計畫,交給有能力執行的社會企業或非營利團體進行,執行財源則來自社會影響力債券募來的資金,投資者可能是民間企業、財團、基金會或銀行,績效評估則有另外專門的評估機構。

採取績效給付方式

與傳統式債券不同的是,SIB採績效給付方式(Pay-for-Performance)。參與各方會事前同意績效評估方式和指標,如果結果達到或超過目標值,政府要支付投資者本金甚或利潤,但如果未達到目標值,成本則由投資者負擔,不需動用到政府稅金。

如果計畫執行得當能達到目標,不僅投資人拿回投資本金也可能獲得利潤,政府也達到改善社會問題的預防效果,是雙贏策略。就算未達到原本目標值,比起過去未知效果就用稅金大量投資的方式,也能有效減輕財政負擔,執行單位則可借鏡執行的實證寶貴經驗了解創新計畫中的缺點,尋找未來改善方式,持續革新。

什麼樣的事業適合做 SIB?SIB要成功要需有什麼先決條件?

公益概念架構革命

長期推動社會企業、目前是「亞洲公益創投業網絡」(AVPN)日本顧問、同時也是慶應義塾大學特任助教的伊藤健(Ken Ito)表示,財源不易從受益者直接而來的公益領域適合SIB。例如兒童保護等相關設施或措施、高齡者的早期失智症改善或預防、或是有工作意願卻找不到工作的失業人口輔導計畫等。

伊藤認為,找到與政府角色不重疊且有互補功能的領域、充分運用民間創新能力、獲得相關政府領導者或企業高層長期有力的承諾等,都是SIB成功的先決要件。同時,由於「成果指標」是決定最後投資本金償還和利息支付條件的最重要基準,設計上如何達到客觀合理,是SIB是否能有效推展的極關鍵因素。

例如最近紐約市公布三年前首個SIB計畫結果未達到降低10%再犯率的目標值,因此政府不需支付執行費用而由投資家負擔。

但事實上計畫達到降低8.3%的效果,當初10%的設計是否合理、1.7%的差距如何解讀?正是計畫實施後凸顯的未來課題。

SIB不只展現一個新的社會投資方式,更是公益概念的架構革命。它也能促進更正確掌握行政公益計畫成本、更注重實質效果計畫模式、和研發更多合理公益評估指標的契機。雖然政府單年度預算制、地方和中央政府財源分配方式、民間機構投資家不易投資沒有評等的債券等課題都仍待解決,預計透過更多的實證研究,更多的創新解決方法將被討論和開發。

(作者是專欄作家,曾任美日國際金融機構專事行銷與國際事業企畫。長期旅日,現居美國。本專欄隔周四刊登)

業務最前線/電子商務 引爆產業變革
2015-10-15 04:26:33 經濟日報 ▉吳育宏
「網路泡沫化」發生在1995年至2001年間,因為人們對新興的網際網路抱持過度樂觀的期待,而相關的技術與產品還不夠普及,造成「叫好不叫座」的商業熱潮來得快去得也快。美國那斯達克指數在2000年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峰,但是市場熱度一退散,投資人的損失不計其數。

然而在金流、物流和資訊流的運作效率持續改善,諸多產業和市場條件到位後,電子商務再次崛起已經是扎扎實實、充滿機會的美夢,而不是泡沫。最顯著的例子就是線上商店(on line)已經對實體市場(off line)造成巨大衝擊,主要的影響來自三個層面。

首先,市場資訊透明度提高,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度也隨之大幅增加,這對標準化規格的產品影響特別顯著。在門市購物的消費者看到一款心動的電子產品,只要拿起智慧型手機上網,幾分鐘內就可以改變購物決策,實體門市成了網路業者免費的展示間。

其次,網路購物市場近幾年大規模成長,直接壓縮了實體商場的營收。全球零售業的巨人從Wal-Mart、Costco到Carrefour無一例外,各種區域型的零售商更是不勝枚舉。

實體商店發展線上策略,或是提升顧客忠誠度以抵擋價格戰,已經是唯二的出路。

第三,電子商務技術的成熟,促成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的蓬勃發展。這些有能力推出高度客製化產品的螞蟻雄兵,將對跨國大品牌帶來十足威脅。因為管銷成本低、產品開發彈性大,小企業的速度會打敗大企業的僵化營運體系。

而電子商務短期內會先改變B2C(消費品)市場的生態,長期而言它所代表的「快打敗慢、小打敗大」產業趨勢,也同樣會發生在B2B(工業品)市場。

因為上述三個衝擊其實不只是電子商務崛起的結果,在傳統產業結構中,資訊扁平化、競爭界線模糊化以及速度取勝是三個必然的方向,它已經成為所有行業必須面對的挑戰、學習的課題。

任何企業若是沒有理解市場環境為何改變(why)以及如何改變(how),還停留在賣什麼產品(what)的層次,將會如同汪洋中沒有羅盤的船隻一樣危險。

而且經驗告訴我們,未來的浪只會愈來愈大、愈來愈快,決策者能夠思考的時間只會愈來愈短。當我們發現自己用手機的時間愈來愈長的同時,也應該意識到它帶來的衝擊,絕對不限於手機產業而已。

(作者是管理顧問,本專欄每周四刊登)

好書導讀/預防慢性病 築三道防線
2015-10-15 04:26:33 經濟日報 ▉王欽堂
慢性病是一種會對身體造成持續性威脅與傷害的疾病。通常在初期時不會有明顯的徵兆或症狀,就這樣一直偷偷潛伏在身體中,蠶食鯨吞我們的健康,等到病況變得嚴重時才露出馬腳。

當醫師正式宣布我們患有某種慢性疾病時,一般人也就理所當然認命地過著長期用藥物來控制病情的生活。

難道這是因為慢性疾病實在太過於普及,讓我們變得不再對生病感到大驚小怪?還是認為只要按時吃藥,病情能夠受到控制,對於生活也不致於造成太大影響,所以就沒有關係?

如果真是如此無關痛癢的話,又怎麼會有那麼多的慢性疾病,年年登上十大死因排行榜?

▉ 輕忽慢性疾病 後患無窮

根據全民健康保險的規範,慢性病種類就達上百種之多,包括像是癌症、糖尿病、高血壓、腦血管疾病、心臟病、肝病、肝硬化、腎臟病、氣喘、過敏、痛風、關節炎…隨隨便便就能講出十幾、二十種大家常聽到的疾病。但除了癌症最使人聞之色變之外,一般的慢性疾病似乎就沒有那麼大的殺傷力,甚至有不少人認為,吃顆藥就能控制,沒什麼大不了的。

就拿高血壓來說,根據衛福部的統計數據發現,超過40歲以上的台灣民眾,每三人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壓,而且其中有三至四成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

曾經還聽過有人說:「年紀大本來就一定會有高血壓」,這簡直是離譜至極的錯誤想法。

雖說血管確實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因老化變硬、失去彈性,使得血壓升高,但如果平時飲食健康、有充分的運動,體重一直維持在正常標準,也沒有不良的生活習慣,還是有辦法能將血壓控制在正常範圍。

至於已患上高血壓的人,也不能抱著只要吃降壓藥就會好的心態,卻完全不去改變之前錯誤的飲食及生活型態,如此一來,吃再多的藥也於事無補。

不少人會為自己罹患慢性疾病找很多理由與藉口,例如家族的基因遺傳,或是本來年紀大了就容易生病,甚至有人覺得都是政府督導管理不當,讓大家受到環境的汙染或是黑心食品廠商的毒害。認為都是因為這些不可逆的因素,而使得自己逃離不了慢性病的魔爪。

▉ 保持健康 是對自己負責

事實上,維護健康的責任歸根究柢,還是應該落在自己身上,健康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生活型態的選擇。是自己所吃的每一口飯、每一口菜的決定,而不是單靠醫療,自己卻沒有努力去照顧自己的消極作為。

慢性疾病正是因為我們對身體日積月累的傷害所導致的一種反撲效應,因此我們應該對這種疾病築起三道防線:

第一道初級預防:經由良好生活習慣的改善,消除絕大多數會造成影響健康的負面因子,而且這種生活習慣要愈早養成愈好。

第二道中級防線:利用檢驗醫學進行健康檢查,定期檢視監控身體的健康狀況,及早在疾病更進一步造成傷害之前,抑制病情惡化,同時也能發揮治療的最佳效果。

第三道終極防線:最後才是借助現代醫療的力量幫助身體復元,恢復到原本的健康狀態或防止惡化。

重點是只要第一個環節做得好,身體建立起了堅固的第一道防線,慢性疾病的威脅自然就會與我們遠離。

(本文摘自《健康力,就是競爭力》新書,即日起各大通路銷售,團購請洽02-86925588轉5735張小姐)

上班卒仔/品質與效率
2015-10-15 04:26:34 經濟日報 ▉周怡秀
即將要上電視廣告的一個行銷活動,臨時需要重新做一個新的活動網頁。時間非常緊迫,被交辦的小美從規劃到網頁生成沒有多少時間。

即使在時間的壓力下,小美仍舊堅持照著高規格,超期待的水準進行,最後導致完成時間嚴重延遲,就算網頁做得再完美仍舊是遲了一步。

【心得分享】

品質固然重要,效率也不可忽視。緊急時間和一般時間需求的考量點差別就在時效。

時間恰好時,出細活是必然,若是卡在一個時間限制,那麼有時必須要懂得取捨,放棄那些次重要且不影響結果的因素,或晚點再補救,以配合時效為第一優先考量。

當然也不可為了趕時間而做出豆腐工程,而應學習如何在取和捨之間達成平衡。

(作者服務於外商公司,本專欄每周四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