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沒錢沒資源 難怪民航局罩不住飛安
2015-02-06 02:31:46 聯合報 毛青彪/退休執行總機長(台北市)
雖然說重大失事事件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但發生頻率卻是個指標和探針,提醒人們對所處的社會環境,該有的認識和回應。

台灣的航空系統有個很特別的現象—只取不予。台灣民航主管部門或航空企業,在民航運作、安全管理、人為因素管理等,與民航有關的專業作為和研究上,並未看到有適當資源的投入。

在目前運作的環境,最常見的現象,是執行者左摘一點國外皮毛資訊,右拿部分別國或組織的報告題目,抄襲名稱語意當做自己的「新計畫」;用宣傳口號式的「新觀念」,製造類似政治運動式所謂飛行安全作為。當主導的政府組織,或企業實權掌握者,缺乏對表象下問題多一分了解和資源投入,要談台灣的飛行安全可能流於緣木求魚。

紐西蘭、澳洲、英國在政府組織裡都有個「重大車禍調查組」,負責分析車禍原因,包括車輛設計、零組件安全性、道路設計、駕駛人操控等。這部門可以有效地做出防止同類意外發生、改進道路設計和要求車廠改善設計,或召回維修的安全管理作為。

這種思維的社會是領導型的國家社會,這種國家的人民享有的政府服務層級,不是那些身處重大車禍後,被認為運氣不好就沒人聞問,也沒人想改善可能原因的社會公民所能想像。

回顧行政院飛安委員會,在飛機意外和重大事件報告裡的建議,經常見到最後結案的方式,是以交通部民航局公文回應了結,或是列為行政院某會追蹤問題。

仔細分析很多建議,還真不是民航局或飛安委員會可以處理,例如:從民國八十九年發生在嘉義機場,飛機觸地前一剎那,因雷雨下洗氣流影響跑出道事件至今,分析可能類似原因案件已有數起。問題在於,民航局不管氣象局,氣象局也沒法定責任和預算去研究。問題是:那誰管雷雨強下洗氣流的危害呢?

另如,國際民航組織疾呼的建立安全管理系統,台灣是由民航局主導和負責。試問:以民航局這種行政層級,從資源和預算角度看,能做到國家級的安全計畫嗎?

在國家層級,並沒有有效的整合機制,設立相應的專案,並給予適當的預算。就像驢子拉石磨,老方法走了一圈又一圈,別的國家一直在進步,信奉老二哲學的台灣,仍妄自菲薄的盤旋向下。

如果能拿出一千萬做新知介紹,一年可以翻譯至少接近十本國外最新與飛行安全研究有關的近作;如果一年可以拿出二千萬,可以邀請國外與飛安有關最新思路的學者演講,或建立與飛安有關的研究專案。

如果一年可以提供固定預算,可以建立公正第三者的自願安全報告系統,並利用大資料觀念,整合現有的飛航安全資訊和有效報告,預測安全問題防止安全隱憂。更可發展自己的專有知識或竅門,增加高腦力和競爭力的就業人口。

腦力是我們擁有的資源,我們缺少的是對自己腦裡能力的自信,需要的是遠見和夢想。以前我服務公司的飛行員,多有碩士以上專業,甚至有兩個碩士學位的機長。路是人走出來的,端看有沒有決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