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偏鄉補救教學 從母語救起
2017-10-22 02:19聯合報 拉那路/國小教師(東縣金峰)
因應教育部國中減C計畫,各縣市政府教育機關最重要的政策,就是實施補救教學。對偏鄉或原鄉來說,補救教學儼然成為學校最重要工作,專家學者及教育長官莫不把補救教學視為翻轉低成就學業族群的仙丹,更有人認為偏鄉教育成就落後,是因為孩子的質或老師教學的問題,真是如此嗎?

筆者以在原鄉地區任教服務廿多年的經驗,提出淺見:

首先,我們不否認有些偏鄉孩子的學業表現長年來均落在標準之後,但是把這結果歸諸於孩子品質或老師教學非常不公平,成績表現還需考慮很多因素,包括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長期的嚴重文化偏見及歧視,才是造成偏鄉教育無法提振的最大原因。

原民或偏鄉教育不能以結果來看問題,而是應宏觀探討究竟整體社會是否提供對等的環境給孩子們!

原住民族教育法規定「政府應本於多元、平等、尊重之精神,推展原住民民族教育」,條文精神是希望保障、尊重原住民的文化權及語言權,進而建立族群自信心;但當我們檢視學校課程時,會發現一切都是口號!原住民教材少的可憐,所謂的語言族語學習是一星期一節課,有的甚至因找不到族語師資或成本考量,半強迫孩子學他族語言,教育環境真的有多元、平等、尊重嗎?

孩子長期處在不友善、否定母體文化環境中,要怎麼站得起來呢?有學者講得很好:原住民學童學習的教材,往往與其母體文化背景知識脫節,使學習處於不利地位;因與經驗脫節的教材,不僅降低學習意義與動機,也加重學習的認知負荷。

我們不能忽視語言差異帶給原住民孩子的困擾,學者主張語言差異會影響閱讀訊息處理的歷程,母語與主流語言不同者,閱讀時必須進行額外訊息轉換,直接干擾閱讀理解;而閱讀理解會影響所有學習,這跟學習態度無直接關係。原住民孩子在學校學得愈多、愈好,離母體文化卻愈遠,這真的是悲劇!

教育精神在於培養孩子建立未來為社會服務的利他生活態度,智育不應是唯一選項。過度重視學科補救教學,強加成人功利價值在學生身上時,會不會走回威權教育體制?當傾全力補救教學時,會不會讓孩子失去了兒童經驗?

最後,以實例看原住民教育可以如何開始,大家所熟知的博屋瑪國小、地磨兒國小、長榮百合國小、台東大武國中,他們引進大量部落知識做為學習教材,讓孩子透過自我認同,建立自信,提升主動學習態度,結果孩子的學業成績突飛猛進。

個人認為,原住民要補救的不是國語數學英文,而是文化課程;現階段看來,原住民流失最嚴重的是母語,所以原住民教育要優先補救的是母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