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育新南向 經濟助力?阻力?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10-22 03:16聯合報 王釗洪/大學兼任教授(嘉縣民雄)


台灣經濟遭遇到史上最嚴峻挑戰,經濟發展也陷入了最低潮,許多國際機構、外國商會及專家學者,紛紛指出台灣亟需快速有效完成產業結構轉型。

蔡英文總統提到政府最重大的責任,就是讓台灣經濟結構轉型。台灣歷經多次產業結構轉型,曾被譽為經濟發展典範。由於諸多原因,台灣錯失了廿世紀末葉,西方國家型塑知識經濟、科技導向的機會。

雖然台灣替歐美IC產業代工,然而無法學到科技創新的精髓,多年來仍是代工。更不幸的是,新世紀初連續發生網路泡沫及金融海嘯等危機,累積成既深且久的景氣衰退,台灣本就是開放的淺碟型經濟,外國感冒,台灣就得住進加護病房;於是出口連十七黑,內需不振,投資疲軟,勞工薪資停滯,信心盡失,士氣大傷。

新政府拋出新南向政策,強調要從貿易、投資、觀光乃至文化教育等面向,與南方十八國進行雙向交流,打開活路。姑不論政府有無估算,台灣與南方諸國經貿是否具比較利益,以及能否避開隨之而來的政治壓力,吾人就其內容觀察,新南向充其量只能提振中短期景氣,將無助於結構轉型。

以知識為內涵、以科技為導向的精密工業及精緻服務業,必將是今後世界經濟主軸。新政府重整部分曾試行的科技產業,提出包括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生醫、綠能、國防航太等「五大創新產業」,要成為未來產業的主軸,勢必要有足夠條件。

台灣目前最需要加速解決的問題,是人才與法規。如果沒有膽識像中國大陸一口氣收購德國十幾家科技公司;如果沒有足夠的財力,能夠收買歐、日、美各國的專利,那麼就得自己去學習。

據知,教育部高教合作方案被譽為最具體的南向計畫,今年南向國家約有二點八萬人到台灣大專院校就讀,並規劃以每年廿%速度成長;但就促進台灣經濟結構轉型目標來看,讓人懷疑這是否白費力氣,甚至背道而馳?

要成就上述「五大產業」,倚賴的是極優秀的創新「人才」,而不僅是「人力」。教育部應思考重金招聘來的學生,有多少將來是能擔負重任的優秀「人才」,而不只是「人力」?就算不計成本時間培養他們成為博、碩士,是否緩不濟急?既想建構亞洲矽谷,就得到美國矽谷去學習。想要擁有最頂尖的精密機械、綠能科技,就得向德、日看齊。政府如能選派國內已有基礎的碩、博生去歐、美、日學習,豈非更有效率?

提振中短期景氣固然重要,推動結構性改革才能創造經濟成長的動能。如果我們不能很快完成轉型,當全世界都復甦時,我們可能還在負成長。

矽谷﹒教育部﹒高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