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業找生路 籲減稅救產業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13 09:02經濟日報 何秀玲
文化部日前邀請國內各電視台、電視 劇組及各大金控代表舉行新春餐會, 宣示政府將建...
文化部日前邀請國內各電視台、電視 劇組及各大金控代表舉行新春餐會, 宣示政府將建構投融資專業體系,協 助影視業者取得資金,蔡英文總統( 圖中)和文化部長鄭麗君(左二)會 同影視及金控業代表一起進行金融挺 影視合作儀式。 記者邱德祥/攝影
文化部日前宣布將搭建金融與電視產業交流平台,影視業者一則喜一則憂,喜的是文化部開始重視影視產業,憂的是沒有明確執行方向。
昇華娛樂董事長俞惟中建議,應效仿中韓減稅和免稅;鑫盛董事長羅法平認為,銀行應放寬需擔保品和鑑價的條件,否則小型影視只能等著被併購。
三立電視總經理張榮華表示,六年前他製作華劇,開播收視率4%,如今只剩2%,成本更提高30%,主要受到OTT和網路分散收視影響,加上大陸和韓國影視崛起,造成台灣影視人才流失,也顯見台灣電視產業目前景況。
俞惟中認為,政府立意良好,但怕未來效果不大,尤其銀行常常不懂影視產業在做什麼,銀行又是將本求利的行業,若沒具體獲利模式,銀行也擔心有借無還,往往不願意貸款給影視產業。
政府從前鼓勵金控借錢給影視產業,但金控往往借給財團,因為財團有錢還,但業者卻有呆帳嫌疑。
他建議,政府扶植文創產業,應該比照科技產業給予免稅或是減稅優惠,這樣台灣影視產業才會有競爭力,否則稅務機關對影視產業也不了解,課的稅達17.5%,高得驚人。
羅法平認為,文化部願意正視影視產業是好事,但是執行面能創造效果有多少則值得注意。
金融加文創面臨的問題是得提供擔保品,但戲劇是無形資產,無法估價,也沒有擔保品,銀行通常不願意貸款給影視業者。
另外則是鑑價的問題。
他認為,要形成鑑價機制需要養成教育;舉例來說,拍片找一線編劇或是一線導演到底何種價格合理?由誰擔任中間鑑價角色,都是需要建立的機制。
羅法平認為,文化部搭建金融與電視產業交流平台,並加碼120億元資金,但真正需要的人是否能拿到,以及銀行核貸時,是否在擔保品和鑑價還是附帶嚴格審核條件,都須觀察。
文創產業﹒影視產業
大溪茶廠沏好茶 邀你重溫老時光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13 08:58經濟日報 文/何秀玲
成立於1926年、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大溪茶廠,1956年經歷祝融之災,接著又遇上產業瓶頸而廢棄逾20年,一直到2010年由台灣農林進行為期三年的修繕重整,2013年以令人驚豔之姿再現世人眼前,浴火重生後成為文創藝術中心,茶廠的老靈魂風華再現。 圖/何秀玲、台灣農林、本報系資料庫
成立於1926年、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大溪茶廠,1956年經歷祝融之災,接著又遇上產業瓶頸而廢棄逾20年,一直到2010年由台灣農林進行為期三年的修繕重整,2013年以令人驚豔之姿再現世人眼前,浴火重生後成為文創藝術中心,茶廠的老靈魂風華再現。
.
成立於1926年、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大溪茶廠,1956年經歷祝融之災,接著又遇上產業瓶頸而廢棄逾20年,一直到2010年由台灣農林進行為期三年的修繕重整,2013年以令人驚豔之姿再現世人眼前,浴火重生後成為文創藝術中心,茶廠的老靈魂風華再現。 圖/何秀玲、台灣農林、本報系資料庫
祝融災後重建 變身文創中心
1899年,日本三井合名會社來台灣開拓茶園,1926年選在大溪水流東地區蓋製茶工廠,並在1946年更名為「大溪茶廠」,當時台灣茶外銷歐美市場正夯,茶葉可說是當時的「黑金」。
但茶場卻在1956年遭遇祝融,後來前總統蔣中正下令重建,但1979年開始,亞洲其它國家生產廉價茶葉,使台灣茶葉漸漸失去優勢,1995年經營大溪茶廠的台灣農林因成本考量,只好暫緩製茶作業。
該建築經歷超過20年的廢棄時間,終於在2010年,再由台灣農林重新修繕,並於2013年12月重新開幕。
大溪老茶廠不但保留茶廠的挑高建築,走到二樓,整排藍灰色的窗櫺所形成的風景,加上木造衍架,以及古早味的水泥地板,傳達充滿人文歷史的感受,大溪茶廠已自然而然形成宛若博物館的雛形和外觀。
台灣農林董事長林金燕說,農林未來將專注於茶葉本業。
成立於1926年、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大溪茶廠,1956年經歷祝融之災,接著又遇上產業瓶頸而廢棄逾20年,一直到2010年由台灣農林進行為期三年的修繕重整,2013年以令人驚豔之姿再現世人眼前,浴火重生後成為文創藝術中心,茶廠的老靈魂風華再現。 圖/何秀玲、台灣農林、本報系資料庫
在休閒產業方面,目前台灣農林手上有四大茶廠,包括日月老茶廠、大溪老茶廠、銅鑼茶廠以及熊空休閒農場,除了自產自銷外,主要目的是行銷茶廠。大溪老茶廠年營收超過3,600萬元,在四大茶廠中營收排名第二。
她也提到,由於茶廠皆為農林自有,因此不會受到租金上漲影響,營收可穩定成長。
台灣農林副總經理劉玲珠則說,大溪老茶廠保留不少舊有的東西,卻也需要放入新生命;內部擺設結合鋼架,展現出工業風格。
而走進大廳,可看到一大片五顏六色的茶罐,讓人頓時以為身處歐洲茶店,劉玲珠表示,這完全是由台灣農林的團隊所操刀,簡約的茶葉罐和茶包設計也都是出自台灣農林團隊之手。
大溪老茶廠的茶產品。 圖/何秀玲、台灣農林、本報系資料庫
翻新舊有物品 融入現代美感
大廳旁有「曬書區」,不但可以閱讀,還能塗鴉;「茶書屋」則可以體驗生活茶席,茶具結合文創設計,雙層玻璃茶不燙手,有特殊隔熱效果,使用玻璃器具,是要讓品茶者清楚看到茶湯的顏色;茶書屋採用大片落地窗,一眼望出都是青山綠地,讓人們感受寧靜的喝茶氣氛。
茶書屋還可看到普洱茶牆,堆砌737片的普洱茶磚,以直橫線條呈現,與白色牆面對比,具東方禪意的黑色茶磚,反而凸顯出衝突的現代美感。
茶廠二樓有151支以老檜木所交錯的衍架,視覺上有種「數大就是美」的震撼;二樓還放置著大溪老茶廠製茶設備,從前的製茶器具,現在依然使用中。
農林董事長林金燕。 圖/何秀玲、台灣農林、本報系資料庫
二樓可看到主要處理茶葉萎凋區通風的「皮帶動力通風扇」,以及早期使用的「檜木萎凋架」;地板有透明玻璃,仔細一看是古早時候的投茶孔,用於茶菁萎凋後,將茶菁經孔洞投到下方揉捻機。
劉玲珠提到,老茶廠原木的顏色是藍灰色,台灣農林將這樣的藍色定義為「大溪藍」,也是大溪老茶廠的代表顏色。
茶廠旁邊特別設計「靜水池」,劉玲珠解釋,靜水池是為了調節空氣,而這個設計,則是希望與歷史相呼應。
多年前附近種茶的茶農,會將茶葉通通送來大溪老茶廠旁邊,現在還有遺留下來的古井,當年是為了要讓他們可以將腳洗乾淨;「靜水池」成為一個意象,希望與當年做連結,現在則是希望讓水與空氣調節,但也形成具有禪味的景觀風情。
劉玲珠說,老建築雖然沒有聲音,但是會傳遞出溫度;建築設計所帶來的光影,也會讓造訪者感到溫暖和寧靜。
茶廠保留古早的設備器具,是希望民眾可以感受做茶人對於在地文化的真誠,喚起大家回憶起早期台灣製茶外銷的榮光。
大溪老茶廠展示古早製茶用具。 圖/何秀玲、台灣農林、本報系資料庫6
蔣中正﹒大溪老茶廠﹒文創
紅點設計獎主席看趨勢 當設計邂逅生命科學...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13 08:57經濟日報 文/彼得.賽克(Peter Zec)
紅點設計獎主席彼得.賽克(Peter Zec)。 紅點/提供
紅點設計獎主席彼得.賽克(Peter Zec)。 紅點/提供
愈好的設計,能適用對象愈廣泛。設計並不單具有美學上的意義,更是將功能轉化成實體型態的媒介。
在紅點設計獎中,國際評審委員檢視參賽作品的標準,除了美學之外,還包含創新性、功能性、造型品質、自我論述能力等評選標準。其中,紅點設計獎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競賽類別:生命科學及醫療器材。
生命科學設計(Life Science Design)顧名思義是生命科學與設計的結合,例如醫療技術、生物、仿生學、基因學或奈米科技,同時也涉及哲學、宗教等領域。然而不論涉略多廣泛,生命科學設計最重要的依舊是回歸「人」本身。
生命科學設計目前仍是新興名詞,源自現代老化社會所帶來的急迫需求。設計在這個前提下變得至關重要:從醫療研究成果的視覺化,到強化新型醫療產品的可操作性,設計能做到善用全新的可能性,和付諸實行的方法與手段。
以往生命科學和設計為相互啟發,但僅止於並存關係,直到近期才將兩者合併討論,並有愈來愈多成功案例佐證,這樣的共生關係在未來,可望創造出空前未有的觀念和理論。
身為致力於推廣設計的一員,我一直不斷地發掘新的方式,讓大眾理解設計在各個場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醫療設計方面。
生命科學設計同時涉及美學和教育,且針對新的生命觀點與延伸的新產品,如讓複雜的醫療器材具自述性、或讓行動不便者擁有更舒適的生活、又或簡化繁瑣的醫療程序。換言之,生命科學設計開啟了從未思索過的觀點與想像。
現代設計必須滿足各年齡層使用者的需求,必須具有彈性、能輕易符合各種需求標準。「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是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概念。隨著設計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愈來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優質設計的靈感來源就不再是那些市場上大受好評的產品,而是回歸人類的基本需求。設計一旦從這樣的觀點出發,就能重新塑造我們對生命的理解。
以中國大陸浙江銘眾醫療設計的Provox Coming Home為例,這是一款專為術後病患所設計的直覺化工具包,讓病患在剛出院返家休養的過程中能更順利。
另一款eye-d Innovation所設計的移動式胎兒監測儀(Mobile Fetal Monitor)能讓使用者在懷孕期間聽見腹中胎兒的心跳聲。這款超音波裝置還能透過App,錄製子宮中胎兒心跳、心跳頻率、心臟運動。
(作者是紅點設計獎主席)
紅點設計獎
全面入侵媒體、電商與人力資源市場 臉書成功的4大關鍵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13 08:32聯合新聞網 創新拿鐵
文/希莉雅
前一陣子,媒體報導臉書開始測試人才招募功能,無疑直接衝擊把自己定位為工作者臉書的LinkedIn。不止如此,臉書發展至今,已全面入侵媒體、電商與人力資源市場。臉書,是如何辦到的?
臉書的成功,來自以下綜合四大要素:1.新創時有好點子、好技術、好資金、好時機與好運氣。2.發展顧客認同的存在價值。3.在存在價值周邊發展新的商業模式。4.因應環境變化,求新求變不斷調整。
1.新創時要有好點子、好技術、好資金、好時機與好運氣
回顧臉書起家歷程,站穩根基的方式,跟其他科技新創並無不同,就是需要有好點子、好技術、好資金、好時機與好運氣。
臉書的創辦人Mark Zuckerberg,自身是有技術能力的。換言之,腦袋中的想法,自己做得出來,不需假借他人之手。自己能掌控商品與服務,就不擔心供給被切斷。但好點子與好技術做出的好商品,要遇上好時機。
臺灣曾經有世界第一家網路原生報(只在網路提供服務、沒有實體報紙發行)的電子報,名為「明日報」,就是好商品沒搭上好時機的案例。「明日報」於2000年2月15日創刊,先進也符合趨勢發展,可惜台灣當時網路族群不夠龐大,用戶也還不習慣只在網路上閱讀新聞,營運300多天即告解散。
今日,民眾閱讀新頭殼、NOWnews、風傳媒、民報、報導者等原生新聞站,根本不稀奇。「明日報」若能撐到今日豈非龍頭?可惜的是,它資金不足。因此在能夠獲利之前,新創還要有好運氣獲得足夠資金,撐過燒錢時光。
臉書,無疑地搭上好時機。Mark Zuckerberg 在2004年2月做出臉書,該年也是GOOGLE IPO之年。千禧年網路泡沫的哀傷,在2004年淡去,市場對網路又開始抱持希望。也因此,本來只供哈佛學生使用的臉書,上線後一個月內,即有一半以上哈佛學士生註冊。2004年3月起,陸續擴展至常春藤盟校,以及多數美加大學師生使用。同年6月,即獲得PayPal共同創辦人Peter Thiel資金資助,在獲利模式確認且穩定之前,得以營運。
思考方塊/籌措年金財源 先看政府資產負債表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13 07:01經濟日報 佘通權
年金改革經過多次討論,終於1月22日在總統府舉行的國是會議中定調。
改革方向包括多繳(公教保費逐年提高到18%、勞工逐年提高到18.5%)、延退(勞工延後退休年齡至65歲)、少領(所得替代率降至60%、65%、70%)、軍公教退休優惠存款利率18趴逐年調降,並設置「地板」與「天花板」,一面保障基本生活水準,一面限制退休金最高請領金額。
事實上,不論政府如何規劃改革,最多只不過是再延後3~5年破產而已,並未根本解決問題。查現行勞保費負擔比,雇主、勞工、政府為7:2:1,正式實施後,企業逐年增加保費支出,營運成本上升。為降低沉重負擔,雇主一不調薪,二調漲物價,三則會發生產業外移。
勞動者長期低薪,保費又逐年提高,活的愈久,領的愈少,被迫縮衣減食不敢消費,造成政府、勞工、軍公教、企業四輸的局面。
要解決這種情況,可由政府的資產面、負債面,以及權益面著手。
首先在資產面,觀察政府閒置資產中有許多蚊子館及空地待開發,若無預算可與民間合作開發、BOT或發行REITs籌資。
對於績效不彰的國營事業也可以規劃到資本市場股票上市,以釋股方式開闢財源。
其次是負債面,蔣經國前總統不顧立法院的反對聲浪,堅持舉債興建十大建設,為國家創造經濟奇蹟,大舉帶來就業與外人投資機會,GDP每年都成長達兩位數以上,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
筆者曾於1月13日在經濟副刊撰寫「正本清源讓一例一休三贏」一文,建議引進全球一流科技廠商進駐投資,並給予稅務優惠,將澎湖打造為亞洲矽谷。
至於南向政策,可選與印尼合作開發,因印尼加入東協,並與各國簽定FTA,台灣透過印尼轉出口可享免關稅。上述意見都可經由發行政府公債來支應。
據查目前全國總債務占GDP比重為39.6%,接近法定舉債上限,但遠比日本的200%、美國的120%、法國120%、德國80%、巴西100%低出甚多,未來透過修法程序,應該還有相當大的舉債空間。
政府權益面部分則包括歲計結餘與外匯存底。前者是指當年歲入減歲出的結餘數,後者則是指累計結餘數。歲入部分含有政府稅收、規費收入、國營事業結餘上繳等項目;歲出主要是指政府預算支出。
2016全年稅收已超收4,000億,不宜再增稅,否則又會反映物價上漲;歲出方面,重點在減少不必要的浪費與開支,比如縮減國防預算、節省金援外交等支出。
此外,核四如能改建為非核發電,也可避免購電成本上升與電價調漲之苦。
至於累計結餘的外匯存底,唯有將餅做大、轉旺出口、擴大順差,以及增加經常帳收入,以補足年金缺口。而經濟好轉後,雇主收入增加,自然有足夠能力承受年金提撥之負擔。
從以上政府資產負債表中找出籌資財源,才是徹底解決之道;財源充足以後,現行勞保費負擔比可望逐年依GDP成長比率調整至5:2:3的目標。如此,企業競爭力與勞工消費能力同步增強,創造多贏的局面。
(作者是味丹企業(股)前獨立董事,獲選中華民國傑出經理、中華民國傑出財務主持人、中華民國危機管理楷模)
經濟書坊/商業模式創新 效益驚人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13 07:00經濟日報 摘自《航向成功企業的55種商業模式》
十年前,如果有人問你:一般人會不會以一公斤80歐元的代價買雀巢Nespresso咖啡膠囊?或問:你信不信這世界有超過一成的人樂於透過網路公開私生活一切細節──就像現在的臉書(Facebook)?十年前,你恐怕會覺得提問者腦筋有問題。
還有,當年你能想像到處有免費電話可打、機票不用幾塊歐元或英鎊或美元嗎?不到20年前,誰想得到一家成立於1998年,名叫谷歌的新創公司所研發的搜尋演算法,締造的財富居然會超過奇異GE?
造成這種演變的根源幾乎存在於各行各業,而當然,那根源就是商業模式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點燃的砲火撼動天下,博得版面的程度也少有對手,但究竟是什麼讓它影響如此深遠?
創新能力向來扮演企業成長與競爭力的關鍵角色。過去,一項出色的技術解決方案或優異產品便足以奠定成功,於是許多技術扎實的公司只顧「沉醉於技術」,競相推出功能強大的產品。到了今天,這卻不再可行;加劇的競爭、持續的全球化、不斷茁壯的東方對手、產品的普及化,在在侵蝕既有的領先地位。
新科技、產業界線的消失、不斷改變的市場與法令、前所未見的競爭者,一一形成產品與製造過程的生存壓力。無論哪個產業,遊戲規則都在改變,這是無可迴避的現實。
實證研究顯示,商業模式創新帶來的效益確實勝過產品或流程革新。根據波士頓顧問集團所做的一份五年報告,致力改革商業模式的企業,其獲利能力要比專注創新產品或流程的對手多出六個百分點。
同樣的,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25家企業中,14家屬於商業模式革新者。與此呼應的還有IBM於2012年進行的一份調查結果:領導產業的傑出企業,創新商業模式的頻率較後段班高出兩倍。
另外,波士頓顧問集團與麻省理工大學(MIT)史隆商學院(Sloan)在2013年合作的一項報告指出,企業能否開發出永續性產品,商業模式創新舉足輕重。在那些努力革新商業模式的公司中,六成以上欣見獲利成長。
當然,產品與流程品質仍然重要,這點不在話下,卻不再具有決定性的地位。
(摘自《航向成功企業的55種商業模式》,橡實文化出版)
點子農場/民宿變名宿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13 07:01經濟日報 吳仁麟
過年前曾經到屏東小旅行,也和那家位於太武山腰的民宿主人有過一場深談。
這家民宿打從30年前就開始籌備,幾乎花了主人大半生的心血。從取得土地到設計、施工、造景、管理,每個細節都親力親為。
這樣的用心經營也果然在一開張就成為台灣最具人氣的「名宿」,也同步拉抬了山區周邊的大小生意,小吃、餐廳、咖啡店一家家的跟著在附近開了起來。
民宿主人說,經營四年多了,各方面都發展到成熟穩定的階段,但他一直在想該如何讓民宿更好。
我問他,他所謂的好是指賺更多還是提供更高質感的服務?他說,當然最好兩者都能兼顧,有更好的獲利也才有能力把服務升級,提供更好的服務才能吸引更多的客人。
我告訴他,這樣的想法看來合理,但是從市場需求來思考,一間民宿對於客人的價值應該是什麼?特別是對於高消費力族群,這些顧客才是讓民宿進步的關鍵,了解和滿足這樣客群的需要正是民宿生意最大的挑戰。他必須知道那些高質感高消費的客人需要什麼,除了空間硬體之外,活動設計,藝術品的展佈與葡萄酒單都是基本的項目。
我跟他分享了一位建築界朋友正在進行的案子,她在台灣的中部、東部和離島蓋世界最頂級的度假小屋,而且找世界一流的建築師來設計。這看來是個不容易的任務,即使土地和資金都沒問題,但是該如何去找到這些頂尖的建築師?又如何能找到頂尖之中的最頂尖?
這位朋友說她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但是卻知道該找誰來辦。
於是請來英國的Malcom Reading Consultant(MRC)來合作,這家公司的業務有點像是建築師的星探和經紀人,手上除了掌握全球頂尖建築師的名單,也孰知每位建築師的特長與風格,再針對客戶需要來量身訂作,舉辦競圖比賽來為客戶找到最適合的建築師。
MRC服務過的客戶包括英國和歐亞各國政府,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英國館建築師Thomas Heatherwick也是出身於MRC所辦的競圖比賽。
她也大方的給我看了MRC的提案簡報,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這家公司過去亮麗的成績單,而是對於度假和旅居的思維。照理說,這樣的公司該只關心建築專業,但是在簡報裡卻有許多值得台灣民宿業者借鏡的亮點。
MRC認為,度假的目的是找到自己並且好好和自己相處,所以需要一個提供不同於日常經驗的空間。
這樣的空間要能融入在地的景觀和人文,更要設計營造出能與親友共處或獨處的空間。長年以來,這樣的思維一直是英國上流社會的度假模式。
早在多年前,英國就出現了Living Architecture這樣的品牌,除了設計空間也設計度假模式。找來全球最才華橫溢的建築師和設計師在英國的鄉村和城市蓋起度假小屋,一次至少要入住四個晚上,每個小屋通常可服務六位客人。
這樣服務的用意並不只是提供一次假期,而更是希望住進來的人可以透過入住的經驗來思考自己理想的生活空間。
相形之下,台灣的民宿產業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除了好山好水與美食美景,人之所以要遠離城市,其實是想和自己的靈魂更靠近一些。(本專欄每周一刊登)
智慧經營/張善政 兩種農夫生活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13 06:57經濟日報 黃文奇
張善政以科技人的身分從政,讓他成為「非典型政治人物」,並獲得大眾的喜愛。 黃文奇/攝影
生策會會長張善政在卸下行政院院長職務後,另外也身兼台灣大基金會董事長,每天仍得早起「上班」。但他笑稱,最愛的生活還是到花蓮當農夫,看到努力的耕耘化為花朵與果實,就覺得有成就感。
台北東區的清晨,陽光還熹微,張善政已經在台北文創大樓──台灣大基金會辦公室內接待客人,展開他的「退休生活」。看似退休,但張善政的邀約仍天天爆滿,除了一大堆的「顧問職」邀請,更有列不完的演講債要還,偶爾還要被追問「到底有沒有要選台北市市長?」卸任行政院長後,比在位的時候還顯忙碌。
退而不休 行程天天爆滿
張善政每周在花蓮「休假」兩到三天,平日則在台北處理公務,每天一早都會先到位於台北文創大樓的台灣大基金會辦公室,有時則應邀外出演講。
演講之前必須讀書、準備講稿,相對於在土地上勞動,張善政認為,把知識經驗傳播出去,可以說是知識的耕耘,因此他過著兩種農夫的生活,自得其樂。
張善政在台北文創大樓的辦公室約30坪大,有一面落地窗可以遠望信義區,辦公桌則與大窗比鄰,偌大的辦公桌上堆滿了各類書籍,從設計、創新、管理等不一而足,都是他準備演講的材料。
涉獵廣泛 演講邀約不斷
除了生策會與台灣大基金會的事務之外,張善政花最多時間在演講。對於各界頻繁的演講邀約,張善政多「來者不拒」,因為他要把多年科技與行政的知識與經驗,傳遞給大眾。他笑說,現在他光靠演講費就能過活,根本用不到提款卡。
至於與土地結緣的農夫生活,張善政自嘲「喜歡做農事,但當不了農夫」,因為自他真正用心在土地、作物上後,才發現當農夫一點都不簡單,譬如要對付結滿病恙霜白的南瓜葉、用有機的方法驅蟲,都要請教專家,真是耕稼方知農事艱。
除了最愛的「農事」,張善政對於「政治問題」談的不多,若逢人問,通常是一笑置之或岔開話題,招牌的張氏微笑,是許多困難問題的擋箭牌。
張善政在中年意外以科技人的身分從政,而科技人的特質,卻讓他成為「非典型政治人物」,並獲得大眾的喜愛。所謂非典型,是他務實的個性,凡事從問題著眼,找問題、解決問題是他的強項。
平淡處事 一杯茶話家常
雖然勸進之聲不斷,不過張善政仍安之若素,由此可見,「淡」似乎是他的處事之道。他曾說,不管工作多忙、壓力多大,都能夠好好睡上一覺,因為他認為,有好的睡眠才能因應壓力、解決問題。
不僅對從政淡然,張善政待人也很「淡」,與張善政熟識的人說,所謂「淡」是如水的清淡,並非是涼薄的冷淡,他沒有一般政治人物的粘膩,與人面對面時,他從沒有政客的那種過度熱情,待客通常就是一杯水、一杯茶、一席家常話,這就是張氏的招牌風格。
公告版位
- Feb 13 Mon 2017 10:24
商業企管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