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減法式年金改革 扼殺經濟成長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09 02:14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年金改革爭議,近萬退休公職人員走上凱道。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許正宏/攝影
最近民調顯示,多數民眾對於年金改革能否成功感到悲觀,主因在於規劃的官員犯了很大的錯誤,一開始就以政治手段高調地導向階級對立、世代衝突,各界無法理性溝通,更難以達成共識。其實,更嚴重的問題,是主導規劃者沒有財經概念,更無法深謀遠慮,只知對軍、公、教、勞團體全部採取「多繳、少領和延退」純粹「減法」的改革手段,才令人擔憂。
就「多繳」而言,代表所有工作世代的未來保費會逐年增加,而且愈年輕的增加愈多,導致年輕人更不敢結婚、生小孩,長期之下繳納保費的人數愈來愈少;而且勞保保費提高到投保薪資的18%,勞工已無多少可支配所得可以用於消費,更不要說購置房產,勢必衝擊國內所有消費層面。尤其勞工的雇主負擔七成,代表未來企業的勞動成本逐年遞增,衝擊遠超過一例一休,業者勢必減少雇用勞工或壓抑薪資,甚至以自動化設備取代或者出走,如此一來恐怕會不斷地提高失業率。勞力密集的中小企業和服務業將受到最嚴重的衝擊,長期的投資只會不斷下降。

「少領」部分代表人民預期的財富或終身所得下降,將對國內消費產生「替代效果」。退休世代已無逆轉能力,勢必節衣縮食而降低消費,以因應長照需求,甚至為了保留更多財富給後代而增加儲蓄,又會導致國內消費特別是房產、汽車等資本財的負成長。年輕世代預期未來的年金給付只會比目前的薪資更低,也只好省吃儉用,結果是消費的不斷下降。

至於「延退」,代表工作世代要繳納保費的年數增加,在平均餘命內享有給付的時間縮短,兩者都會抑制消費;而企業要負擔勞保的期間拉長,也會衝擊投資。

綜合而言,從過去兩年台灣的經濟成長依靠國內消費和投資的事實來看,政府「減法式」的年金改革恐怕只會扼殺經濟成長。更何況,從「財政面」觀察,身為軍公教雇主的政府,負擔65%的軍公教保費,又要補貼勞保、勞退的10%,而且要負擔最終給付責任,提高保費或延退,也會讓債臺高築的政府雪上加霜,將來恐怕也沒有餘裕可以編列預算在基礎建設和公共投資上面,將會進一步衝擊經濟。

事實上,上述年金改革對於經濟的負面衝擊已經發生了。例如,台灣車市傳統最旺季1月新車銷量年減4.3%,是去年1月汽車舊換新政策上路以來首見衰退。業者即認為「一例一休」、「年金改革」上路,影響消費信心,民眾購車態度轉趨觀望。可想而知,房產市場更將受到重創。何況當前經濟復甦力道微弱,去年的失業率比前年上升,去年前11月實質薪資也抵不過物價上漲,而倒退回16年前的水準。政府如果不能見微知著,還要埋頭硬砍,賠上的不止於社會對立,更可怕的是經濟陷入長期低迷。

因此,建議政府年金改革應該多點財經思考,改採「加法」哲學。既然所有的年金瀕臨破產是因為經濟成長率和出生率低所致,現在的經濟情況仍屬低迷,西諺也說「最好的福利政策就是搞好經濟」,何不就全力拚經濟,降低失業率,讓仰賴福利的人數減少而減少社會福利支出;提高經濟成長率及所得,讓人民更願意結婚生小孩,又可使社會保險的保費收入增加,改善社會保險的財務。

此外,政府的社會保險基金規模超過4.1兆元,但過去的投資績效乏善可陳。若能從「加法」角度提高投資的年平均報酬率到5%,每年即可挹注2,000多億元,長期複利極為可觀,可顯著改善年金財務。如此思考,就不需要把軍公教勞的年金砍到如此刀刀見骨,製造另一種的轉型不正義?

年金改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