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仁道 才是兩岸問題解方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09 02:33聯合報 吳展良/台大歷史系教授(台北市)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8日指出,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複雜嚴峻的形勢下,大陸堅持運用...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8日指出,在當前兩岸關係形勢複雜嚴峻的形勢下,大陸堅持運用法治方式和手段來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圖/中央社
兩岸局勢近來日益緊張,日本媒體報導,為提防川普政府對台灣加強涉入,大陸正考慮修改「反分裂國家法」或制訂「國家統一法」。總統府與陸委會對此均不予評論。不論此消息的真假,此類訊息都會增加大陸與台灣的對立和不信任。
兩岸最根本的問題,與其說是自由民主化程度或制度的不同,不如說是如何相互對待的問題。伴隨著自由民主化,台灣人民對民主化程度不足的中國大陸的政治認同感急遽降低。然台灣也因為諸多文化與現實因素不願與大陸對抗。若大陸以王道、仁道與尊重的方式來處理兩岸問題,而非強力攻擊與壓制不同意見,兩岸其實更容易長期維繫不分離的關係。

以香港為例:香港已歸屬大陸,無所謂港獨。可是由於大量外來人群進入,加以中共壓制性的治港態度,使港人感到原本的生活方式既無法維持且不獲得尊重,才展開激烈抗爭。台獨問題較複雜,然而過去選舉時一直被視為「票房毒藥」,並非台灣民眾的積極選項。只要大陸真正愛護與尊重台灣,台獨的主張不至於成為主流。

此一問題涉及中國的本質究竟為何。自古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中國之所以合,一向有賴於本領卓越的王者領政。歷史上,以中國之大,中國統一固然有賴武力達成,但良好的政教體制更為不可或缺。愈近於仁道的政教體制愈能長存,否則必分。王者與仁政不易得,是以分分合合亦屬常態。

今人分析兩岸關係,固須參考許多現代西方語彙,但論及根本問題時,是否也應多運用傳統的語彙及觀點?此因中國國家性質與華人的性格本與西方頗為不同。若能本諸儒學觀點,參考中國傳統,兩岸問題並非難以解決。

例如依照《春秋》的說法,在同一個周王的體系之下,原本可以存在著不同國家。從大歷史看,中華民國如商朝,中華人民共和國如周朝。周代商,然而周王存商朝之後,並不臣作為商之後的宋國。此即漢代《春秋公羊傳》所強調的「存二王之後」、「王者通三統」(尊重保存夏商周三種文化),以及《白虎通義》所說的「不臣二王之後」(參考徐義虎)。

中西國家性質不同,兩岸關係又具特殊性,不宜僅按照西方政治觀點處理,儒學更可提供許多可行方案,這才是「中國人自己有能力處理好兩岸關係」。

兩岸問題的根本在於如何相互對待。台灣若要求中國大陸迅速實現自由民主化,恐怕很不切實際。如此巨大的黨國體制若快速地自由民主化,很可能解體乃至大亂。同樣,大陸亦不宜以自身的想法與體制要求台灣與香港。

仁道是我體諒你、你體諒我,彼此好好溝通、照顧。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兩岸政府與人民本愛心的相互對待,方所謂「仁」。如能真正回歸仁道,兩岸問題並非如此難以解決。若各自堅持己見,批判與責備對方,恐難以避免暴力乃至兵戎相向的悲劇。

台獨﹒選舉﹒港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