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聆聽被霸凌的中間聲音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12-12 02:52聯合報 袁孝維/台灣大學教授(台北市)


我沒有參加十二月三日的「護家盟」遊行,我也沒有參加十二月十日的「婚姻平權」音樂會。我沒有把臉書改成彩虹來博取年輕學生的認同,然而我的心中一直深印著三十年前在美國,鼓起勇氣,淚眼告訴我她是同性戀的好友,因為她一直活在害怕周邊人會鄙視而離開她的恐懼中。我陪著她哭,那是我從保守的台灣出國留學,學習到有關同性戀的第一堂功課。爾後在國外生活,和來自各地不同成長背景的人接觸,到返國教書和年輕人相處,同性戀的禁忌議題逐漸在台灣解凍,我更了解性別的取向並非黑或白,而是連續線性的光譜。

因而我支持一個互相尊重彼此不同的社會,樂見相愛的、相信婚姻的任何人在親友的祝福與法律的保障下結婚。但是當「家庭」的定義是牽涉到小孩,社會福利中一直強調的是「小孩優先」,我認為或許就會要有不同的考量與思維。其實和我類似想法的人不少,但是這樣的聲音在現今的社會上是被來自兩極端支持者所霸凌的。被批判是各打五十板,是故作超然,所以大部分的我們選擇噤聲。

最近台灣發生的許多衝突事件,讓我很有感觸。其實製造對立,並不能增加尊重與減少歧視,只會讓裂痕加深,中間聲音更被迫往兩極端移動。兩方意見領袖舉出的例子許多都是危言聳聽,帶著仇恨,甚至是製造出來的謠言,無助於解決困境。試想即使同婚入法,如果沒有教育民眾關懷與尊重,歧視仍然不會停止,所以問題的根源其實不是尋求「法律」,而是源自內心的溫暖人性。

法律必須顧及大部分人的權益,特別是對待小孩的部分要格外謹慎。當「小孩優先」是普世價值時,些許的遲疑都要讓我們謹守「過度小心」。

其實對於該修改民法還是另立專法,或是其他任何的可能選項,如果偏見與歧視存在,仇恨永遠不會消失。中間聲音不應該被霸凌,反而應該被聽見。紛擾,來自於欠缺清楚明亮的同理心。

同性戀﹒婚姻平權﹒霸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