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筆記/總統先生 我們一直都在
2015-11-12 01:37:14 聯合報 張立
馬習會後,總統舉行國際記者會,援引聯合報記者何振忠在一九九二年的一篇報導,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存在。上周六這場國際記者會,何振忠也在新加坡現場提問,馬總統回答時特別舉起廿二年前的剪報:「這篇報導就是振忠兄您的報導,沒想到您也在現場」。

這是現場的小插曲。九二年時,馬英九是陸委會副主委,如今已擔任七年總統;何振忠雖然也已是副總編輯,但第一線的重要場合,仍沒有缺席。「秉春秋之筆,嚴善惡之辨」,這是新聞工作神聖之處,官員任期有時,記者文章無期,必得經得起時間檢驗。

作為堅守崗位的新聞記者,總統先生,不只何振忠,其實我們一直都在。

一九九二年時,台灣已解嚴五年,言論日漸開放,第四台興起,但因尚未立法,多為地下型態。報紙及無線電視是當時主要的資訊來源,記者工作就是忠實報導新聞,有看法再以特稿呈現,用以區隔事件與意見,新聞工作者始終有自己的堅持;若有夾敘夾議、強將意見偽裝成新聞,就不是合格的記者。

有線電視普及後,新聞台內容需求倍增,收視率直接與廣告掛鉤,部分電視新聞逐步走向偏鋒。網路普及,特別是社群媒體興起後,每一個人都是媒體,都可以痛快發表酸文,閱聽大眾口味變得重鹹;屍體加裸體、醜聞加緋聞、行車紀錄器加路口監視器,成為填補內容空檔的廉價利器。

這些年來,台灣社會對立氣氛濃厚,媒體也變成為人詬病的亂源之一,但勤勤懇懇的新聞人仍不在少數。前些天,資深媒體人張作錦獲得總統文化獎,他說,過去從未有新聞記者寫評論獲獎,這回得獎,或許是在提醒身為「第四權」的媒體人,不要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

無獨有偶,聯合報總編輯游美月也獲得今年真善美傳播貢獻獎,得獎理由是領導編採團隊屢獲大獎,而這些得獎作品包括持續推動社會正向改變的願景工程等等。評審肯定的,不只是個人,而是一整個具有使命感的團隊。

媒體人的角色,用現代的話說,不會是工具人,不可能是暖男,而是社會的守望及監督者,落在現實環境中卻是不易成就的挑戰,正如總統在與習近平會面時,引用尚書所說「非知之艱,行之維艱」。

張作錦、游美月、何振忠都是大時代的小記者,得獎或贏得讚賞不是追尋的目標,而是像張作錦的心願:「一日為記者,終身為記者」。馬總統即將卸任,還會有新總統上任,政權容或更替,針砭時政者,從來不會是當權者的好友,但新聞記者就是新聞記者,即使千山萬水,我們依然都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