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解讀馬習會/給與拿的藝術 兩岸得再練練
2015-11-12 01:37:10 聯合報 黃年/評論工作者(台北市)
所有談判都在處理兩件事:給與取(give and take)。兩岸談判亦然。該給的要給,拿不到的不能勉強。若不肯給,要拿的也拿不到。

馬習會有兩個失誤:失機與失焦。

先談失機。習近平上台後,許多人都想像,「馬習會」將是一個充滿巨大動能的政治引擎。二○一三年春夏之交,開始醞釀在去年APEC雁棲湖年會舉行馬習會。當時,各方正期待習近平開創兩岸新局,台灣亦尚未發生太陽花事件。倘若能在那個階段敲定馬習會,對兩岸局勢的定位作用當非今日可比。今日促成了馬習會,卻是在台灣民情與政局已被太陽花完全翻轉、國民黨的總統選情陷入重大困境,而南海問題又平地風雷之際。馬習會雖舉行,但這部引擎的馬力已不如預期。

北京為什麼不肯趁雁棲湖年會舉行馬習會?道理一條又一條,主要是顧慮「國際場合」。但當年若實現馬習會,馬英九以「經濟領袖」參加APEC年會,又以「台灣方面領導人」會見習近平;雖是「國際場合」,卻不是「第三地」。內外的區隔不是沒有方法處理,而且亦可視為「一次性」的試探性作為。這難道是無法接受或安排的場面嗎?

就今日損益觀點看,若未錯失雁棲湖年會馬習會的機遇,今日兩岸情勢應當不至於陷入這種幾乎無法收拾的局面。北京當然可以辯稱,「國際場合」不能讓,但把新加坡「第三國」說成「第三地」,就不是「國際場合」了嗎?這就涉及了「給與取」的問題,橫豎不過只是一個說法而已,這是不是五十步與百步?

再說失焦。此次新加坡馬習會,雙方當然會事先確定「給與取」的配方。北京要的是「一中原則」,台北要的是「一中各表」。其中「一中各表」尤為重要,因為「一中各表」未違「一中原則」,且「一中各表」是台灣人民期待於北京在此會給予的最大善意。北京亦當然知道「一中各表」對此會及對兩岸全局的意義及作用是什麼?可以說,此會的成敗,主要取決於「一中各表」之是否提出及如何提出。

不料,最後的方案竟是:提出「一中各表」,但不是在公開致詞提出,卻在閉門會議提出。於是,在馬英九開場致詞至馬英九會後主持記者會的一個半小時中,「只有一中/沒有各表」的誤解與成見已告形成,甚至到現在仍說不清楚。會議的成果,至此嚴重失焦。原想以「一中各表」呈現成果,卻落得「只有一中/沒有各表」的奚落。該給不給,該拿不拿,問題在此。

在兩岸大架構中,台灣拿不到的是「台獨」,北京拿不到的是「武力統一」或「暴力統一」。台灣不能不給的是「一中原則」(憲法一中),北京不能不給的是「一中各表」。

雁棲湖馬習會,因北京不肯給「一中各表」而失機。新加坡馬習會,因「一中各表」未在開場提出而在閉門提出而失焦。這兩次都是千載一時的機遇,卻一失機,一失焦,下次的機緣不知何在?

未來兩岸局勢的吉凶,仍將取決於「給與取」的拿捏。因此,真的不要將馬習會視為針對選舉(時機已失),而要認真地以馬習會的總結經驗面對兩岸未來(勿再失焦)。也就是說,兩岸交往勿再以權謀操作為尚,而應大開大闔以真誠建立「心靈契合」為宗旨。會中及會後的兩個插曲,可為鑑照:

一、會談進行中,央視在播完習近平公開致詞後,切斷了馬英九公開致詞的直播畫面。此事在大陸掀起軒然巨波,網民認為重傷了大國的尊嚴與國民的光榮感,可見公道自在人心。此種操作非但對台灣不公平,也是在建立兩岸正面互動時的失機與失焦。央視雖在事後補救,但遺憾及傷害已經造成。

二、會後,國台辦公布會談紀綠,只提及馬英九談九二識說「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卻略去他接著說的「但雙方所賦予之涵義有所不同」。但這句話,也是二○○八年胡錦濤在布胡熱線中說過的話。且國台辦的全文未見「一中各表」四字,又將馬英九所說「中華民國憲法」,改稱「相關規定」。北京可以不公開馬英九的談話,但既要公開,即不可割裂或改動馬英九在正式會談中使用的上下文與詞彙。此種操作,亦呈現出「給與取」之間的衡酌問題。

北京強調一中原則,這是「連結點」;馬政府強調一中各表,這是「主體性」。兩岸未來必須在「給與取」之間,尋得一個「連結點」與「主體性」趨至平衡的互動架構。關鍵是:不能妄取,也不能當給不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