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煎堆補天 端午大智慧
2015-06-20 02:13:11 聯合報 卓玫君/公(台北市)
「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於端午節前夕三讀通過,標誌著台灣環保政策展現了與國際接軌的決心。這不是件容易的事。衷心期盼溫減法對台灣社會的意義,不僅是為免於國際貿易制裁的不得不然,期最終能內化為現代國民基本素養。

這真是送給這塊土地最好的端午節賀禮。其實端午節本身也是傳統社會的氣候指標之一,台灣俗諺:「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放。」有關氣候的民間知識相當豐富,是幾千年來人們生活行止的準則,事實上許多現代的環保意識,原本就蘊含在這些常民慣習中,只是另以某種敬天畏神形式呈現。

端午節民俗活動相當多元,其中較鮮為人知的是「吃煎堆」(煎堆為一種麵粉和韭菜、豆芽菜煎成的薄餅,「堆」發音近「嗲」)的習俗。至今每當五日節來臨時,我總會想起外婆一邊煎著餅一邊說:「這是為了補天!」

記憶所及,每年端節前夕幾無例外地都會下幾場豪大雨,甚至釀成水災(現代的氣象報告稱此為致災性強降雨),例如日前北市水災。其實五月開始台灣就進入梅雨季,也進入防汛期。先民面對無法預期的天災,在雷電隆隆中想像眾神打群架時將天捅破一個洞,天水大量澆灌人間,女媧不忍親手製作的人類滅頂,於是成就一則「煉石補天」神話。

「煎堆補天」的版本呈現另一種獨特的女性思惟—做為不免要張羅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女神,創世之母急中生智,直接將手中煎得香噴噴的薄餅往天上一貼,即時拯救人類免於一場洪水災難。如此直觀方法,不愧是女性智慧的典範,比起慢慢煉好小石子再一顆顆嵌進破洞裡,應更即時有效率吧!

至今鹿港等泉人聚居處端午節時仍保有「吃煎堆補天」的舊俗,尤其鹿港小鎮,一邊有陽剛型男在河裡奮力划著龍舟,一邊有婆婆媽媽們揮著煎鏟煎餅,兩者都忙得汗流浹背。換句話說,小鎮裡既有紀念男性詩人的龍船與粽子,也有向女神致敬的煎餅。

民間節慶中的小確幸,卻蘊涵著人類面對生存的大智慧。遺憾的是這些傳統價值觀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被貶抑為落伍的鄉野鄙俗,逐漸退居到文明的邊緣。現代人總以為有了氣象預報,以及種種整治天然災難的先進技術,何需前科學時期的謬俗?但自視進步的我們,卻又再次將天上的臭氧層弄破一個洞。令人不禁想問,創世之初的天洞或可用石頭、煎餅來填補,現代高科技造成的破洞以及其他種種氣候變遷的後果,又該如何解決?

先民知道而當代的我們卻遺忘的是,不論科技如何進步,創世之初的洪水或許終將重返(例如溫室效應造成極地冰山融化,導致海水上升),因此我們的祖先以節慶的方式提醒後世永誌此事。令人感恩的是,補天的神話以庶民美食而非道德說教的形式流傳下來,每年此時,人們知或不知,慶祝劫後餘生的喜悅。

至於這微言大義的煎餅究竟長什麼樣子?五日節到鹿港走一趟,或能體驗這綿延千年的過節智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