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台灣需要「工業4.0」國家級戰略
2015-05-31 02:28:4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根據統計,今年第1季時,聯想已超越惠普成為全球筆電一哥,華碩、宏碁則被擠到第四、五名,雙A合計的市占還輸給聯想。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預估,由於聯想有一半筆電已自製,台灣今年筆電代工減量程度將比全球大,相關企業今年恐將面臨業績下滑的難堪處境。

台灣電子業最風光時曾擁有數十個世界第一的產業,但如今僅剩半導體等少數還能維持領先;對照大陸產業鏈的快速崛起,台灣更是壓力重重。5月中,大陸發布「中國製造2025」計畫,宣示要在十年內躋身製造強國之列,並明訂「由大到強」的三步驟行動戰略,2035年先達到世界製造強國的中等水準,第三步即在2045年位居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依據規畫,大陸預計十年內先超越第三級對手如韓國、台灣,20年內追上第二級國家如日本與德國,並在30年後擠下最強的美國,成為中共建國百年的新使命。

在大陸製造政策強力推動的此時,台灣的行動與因應顯得相對微弱而無力,令人又急又怕。直到今年初,行政院才提出「生產力4.0」計畫,但負責起草的是經濟部工業局,行政層級低了好幾層,若以政府部會習於本位主義思考的慣性來看,政策成效難以樂觀。

再來看美國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決心。美國的先進製造夥伴計畫(AMP),是總統歐巴馬於2011年6月向全國宣布,強烈表達振興美國製造業的決心,之後即邀請全美六位大學校長及12家領先的製造業公司如福特、英特爾、康寧、Honeywell等,在白宮設立指導委員會並擬定行動方案,之後分成五個工作小組,一年內每周都召開全美視訊會議,討論出16項具體可行的執行建議。

在凝聚共識後,2013年9月起,歐巴馬又挑選20個諮詢委員,研議落實之道,並陸續公布具體的執行計畫,再由國會通過預算執行,讓AMP成為美國製造業全面復興的主要推力。

德國則早在2010年就提出《高技術戰略2020》,「工業4.0」是十大項目之一,後來更將工業4.0定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拉高到國家級戰略,且強調「智慧製造」,透過物聯網、大數據等數位化科技,大規模生產高度個性化商品。

德國的「工業4.0」由總理梅克爾督導,負責起草的是德國工程院院長孔翰寧,他曾任歐洲最大軟體企業德國思愛普(SAP)執行長,透過這種產官學研密切合作的跨域規畫,讓德國成為領先歐洲甚至全世界的「工業4.0」重鎮。工業4.0被定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相對於第一次用水力及蒸汽為動力源、第二次用電力、第三次以電子設備及資訊技術增進工業製造能力,這次則著重於數位化、智慧化及機器人。

至於中國,其政策形成及規劃並不是很早。2013年時,中國一批政府官員與學者參訪德國漢諾威工業展,看到德國「工業4.0」的戰略,回國後馬上邀集150餘名工程院院士,歷經一年多的論證、編寫與規劃才完成初稿。

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總理李克強先後訪問德國,達成中德兩國在「工業4.0」的合作協議,於是「中國製造2025」在2014年下半年正式編製,並於今年5月公布。

從美、德、中等國的政策推動力度來看,可以了解這絕對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而且需由最高領導人負責。

但回頭看台灣,每一次的政策規畫與執行都會發現,問題在於「體認不足,決心不夠」。

以生產力4.0為例,政府官員或許認同製造業很重要,但缺乏一股決心與行動力,也沒有十萬火急的急迫感,甚至多認為這是經濟部工業局或工研院的事,以致缺乏跨部會的協調統合,自然難以收效。

製造業仍是台灣經濟的成長核心,尤其是世界各國都已形成政策並全力推動,台灣最高首長儘速正視此一課題的嚴重性,並採取行動,以免台灣製造業真的被邊緣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