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補強企業拼圖 要兼容「併」蓄

【經濟日報╱記者鐘惠玲整理】
2014.05.30 05:07 am


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
圖/經濟日報提供
中美晶董事長盧明光在業界有「併購大王」之稱,他認為,併購本來就是企業的功能之一,就像是生產、銷售、研發與財務等,都是應該要做的事情,也是自然要學習的技巧。
盧明光表示,公司年度計畫通常會含括未來三年,成長策略包括產品、技術與行銷等範疇,從策略研擬過程中,就會發現欠缺產能或是技術等問題,所以併購是補強內部研發不足之處,添補藍圖上的缺陷。以下為盧明光與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黃日燦的對談紀要:

問:你認為台灣產業應該轉型升級嗎?該如何升級?


圖/經濟日報提供

答:科技產業的技術與市場變化很快,因此並非刻意要階段性轉型升級,而是每天連續性要去做的工作,隨時調整策略。
中美晶現在旗下有半導體、太陽能與LED等事業。我1998年投資中美晶時,公司只做半導體3吋晶圓,當時我就說中美晶前途光明,因為後續可做更大尺寸的晶圓、拋光片、研磨片、磊晶片等。

經過兩次併購案,中美晶的半導體業務營收,已從當初的5.22億元擴增到去年的156億元。2008年中美晶先併購美國Globitech公司,掌握6吋至8吋晶圓技術。

後來看到8吋技術不夠因應客戶需求,2012年又收購日本Covalent Materials公司旗下半導體矽晶圓事業部,掌握8吋與12吋晶圓技術。公司內部本身會不斷研發與創新,仍有不足時,就直接進行國內外併購,讓布局更為完整。

對中美晶而言,轉型升級是從單一產品領域,延伸至三個主力產品,而且各自持續進行創新。中美晶三大事業領域為各自獨立的公司,都具有一定經營規模,都可取得融資,較容易各自進行策略合作或併購,促使集團成長得更快。

問:中美晶花了十年才切入到8吋晶圓業務,為何後來可以只花四年就跳到12吋業務?

答:中美晶的生產與技術層次,從早期的3吋粗晶片,後來做到6吋產品,包括長晶、切割、研磨、拋光等設備都要更新。在還沒有買6吋與8吋廠之前,中美就已在做拋光片與研磨片,並投資丹麥業者Topsil以取得相關技術。

拋光片的下一步是磊晶片,當時考量要自行開發或併購,但怕挖角只挖到二、三流人才,後來發覺美商GlobiTech做6吋至8吋產品,這家公司雖然虧損,但技術與工作團隊都好,因此中美晶決定出手收購。進行併購時,要考慮如果自己的技術能力還接不上,併購後也不容易經營。

之後中美晶於2012年購買8吋與12吋廠,當時中美晶已有8吋技術,只是沒有日本方面那麼好,所以對收購後的技術與製造整合,都不會陌生。

問:大家談到併購都怕很難,一想到必須管理國外人員可能會縮手,你為何不怕?

答:我併購的經驗,是採用美國人管理美國人的方式。在各國公司中,我認為最好管理的是美國公司,語文上不是問題,文化雖有不同,但法令與財務透明,美國員工個性也開朗,而且有創意。

台灣與美國公司都算很好管理,若比較歐洲與日本公司,歐洲公司比較難管理一些。日本公司在語言上可用英文溝通,財報也真實可靠,技術能力與文件完整,人員有禮貌且奉公守法,但缺點是人員有話也不太勇於表達,較難直接溝通。至於德國公司,也可用英文溝通,但會遇到勞動法規與工會的問題。

雖然國情不同,但有兩點對各地公司管理都很重要,首先是不論到哪裡,都要顧及對於人的尊重,只要能做到,溝通就比較好。另外,也要有獎勵措施。整體而言,公司設在會計與法律制度清楚的國家最好管理,如果設在相對落後的地方,雖然可以用較低的價格收購,但有時並不一定代表真的便宜。

8709479-34400598709479-3440060
黃日燦私房微言

轉型升級不必刻意分階段,而應是每天都要思考調整的策略。

內行人視併購為家常便飯,與生產、銷售、研發、財務等事項相同,都應是企業必備功能。

併購後的整合管理是成敗關鍵,「以人為本」是順利上路的出發點,「賞罰分明」則是永續經營的主要基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