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挹注資源 讓偏鄉童圓夢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12-30 00:30聯合報 卓瓊鈺/成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副教授(台南市)

根據兒盟最新調查,每四個窮孩子有三位是偏鄉兒。當城市孩子的父母在擔心小孩吃太好要運動減肥時,有七成五偏鄉孩子只能吃泡麵與罐頭。

許多都會上班族樂當單身貴族或頂客族,因此少子化情形日益嚴重。但在偏鄉,父母卻是生了卻沒有時間或金錢養育小孩。根據這項調查,偏鄉有一成七的父母在外縣市打拚,有兩成一是隔代教養,加起來有近乎四成的小孩沒有父母在身邊,家庭教育資源可能不足;而學校教育因為師資欠缺,孩子能參加的課外活動或才藝也有限;英文拼字錯誤率是都會兒童的十.七倍,無法做簡單的四則運算,人數更是都會小孩的二.六倍。

當然有些偏鄉小孩會自立自強,力爭上游。就像導演楊力州拍的紀錄片「拔一條河」中,描繪甲仙國小的拔河小將們,克服先天環境的不足,贏得全拔河比賽亞軍的故事。這些小朋友的努力,成為鼓舞八八風災後大人重新振作的一股力量,甲仙的新住民媽媽們也胼手胝足幫助夫家重建,撐起一片天。

有些偏鄉兒因為父母出外或離異只能靠隔代教養,但阿公阿媽頂多只能養育而已;加上許多偏鄉的孩童,不但課外讀物少於十本,下課後也缺乏師長指導功課。偏鄉學校若是留不住人才,小朋友也無法長期得到持續的關心。我相當佩服南投爽文國中的王政忠老師,因為學生的一句話在南投待了十多年,而且持續推廣翻轉教育,鼓勵青年到偏鄉服務;敝校蘇文鈺老師也帶領研究生到偏鄉教導孩子寫程式,我想這些都是有志之士可以起而效法的。

偏鄉教育,還有一重要環節就是新住民媽媽的教育問題,惟有讓她們有機會接受台灣的教育,媽媽才能和小孩一起成長;而孩子也必須認同、尊重媽媽的國家與文化,媽媽才能夠在台灣過得開心,不會拋棄家庭孩子逃回自己的國家。

教育是一個都不能少,雖然他們不是我們的孩子,但是他們長大了卻是我們孩子的同儕,也是社會的一分子。如果今天能夠想辦法幫助偏鄉的孩子,翻轉他們的教育,使他們與都市小孩擁有類似的教育資源,他們才有力氣追尋夢想,長大能夠貢獻所學,造福社會大眾。

偏鄉教育﹒新住民﹒拔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