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日報社論/英脫談判 牽動全球經濟整合趨勢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2-31 03:23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英國首相梅伊(左)跟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爾一同出席記者會,宣布雙方已針對分手費等條...
英國首相梅伊(左)跟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爾一同出席記者會,宣布雙方已針對分手費等條件敲定協議。 歐新社
歐盟和英國在完成了「分手費」幾個大原則的共識之後,即將展開第二階段的脫歐談判;但雙方都認為第二階段談判將會相當困難,因為將實質觸及英國在脫歐過渡期和脫歐之後,和歐盟間錯綜複雜的關係。在全球矚目之下,任何安排都將關係到歐盟未來的穩定性,並對其他地區的經濟整合產生示範效果,因此談判博弈將是步步險棋、困難重重。
去年6月英國脫歐公投成功之後,這個議題立刻成為各方議論的焦點。到底未來的英、歐貿易關係,會以何種面貌呈現?媒體認定對英國的最佳選項,是仿效挪威或其所屬的「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FTA)和歐盟簽署,並在1994年生效的「歐洲經濟區」(EEA)模式。在這個模式裡,挪威維持和歐盟「單一市場」的深度整合,貨品(但排除農產品)、服務、人員往來自由無礙,但挪威仍須遵循歐盟一般規範、接受歐盟法院裁決,也須承擔諸多費用,費用其實和一般成員差異不大。

比挪威模式稍弱的是瑞士模式。瑞士是EFTA成員,但上述EEA卻被公投否決,只好單獨和歐盟簽署貿易協定,可以用投票自由決定遵守歐盟某些規範,例如不接受歐盟的金融規範,來維持瑞士銀行獨立性的競爭優勢;但還是透過參加申根公約,人員和歐盟往來自由,這剛好是英國最難接受的,因若無法管制人員進出,英國將面臨難民和恐怖主義風險。

當然還有關係更弱的模式選擇,包括土耳其模式、更鬆散的加拿大模式。最壞的狀況當然是彼此僅以世貿組織(WTO)成員對待,課徵關稅並管制人員流動。由於英國仍有近半數人口支持留歐,難以選擇「硬脫歐」,希望和歐盟維持能享有自由貿易,但諸多內政又不受其干預的新型特殊關係,這當然就有賴談判了。

但是,身為歐盟第二大經濟體,英國脫歐對歐盟是極大打擊。而且,若談判結果讓英國可以「快樂脫歐」,享有歐盟便利卻不必承擔歐盟的規範,不啻對其他成員做出示範:不必加入歐盟忍受其繁文縟節,也可以享有歐盟利益。這將對那些面對困境的歐盟成員國內的「脫歐派」造成鼓舞、增添其政治勢力,讓歐盟進一步整合更形困難。而若再有一個大國(如義大利)成功脫歐,歐盟大概就土崩瓦解了。

也許是為了彌補英國脫歐造成的裂痕,歐盟的25國啟動了「防衛合作協定」(除了英國、丹麥和馬爾他),同意共同資助、發展和部署武裝部隊,目的在減少防衛浪費並減少對美國依賴,以對川普批評歐盟防衛支出太少及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做出反應。這其實是個艱難的決定,早在歐洲共同市場成立之前,歐盟核心成員就想成立「防衛共同體」,以歐洲部隊取代各國軍隊,卻因法國國會疑慮而在1954年告終。防衛協定的簽署,可說在脫歐的低迷氣氛下,為歐盟整合注入了一劑強心針,讓歐盟朝「歐洲聯邦」的道路跨進了一步,也是在歐洲「聯邦主義者」和「政府間主義者」的長期爭鬥下,前者的一大成就。

英國自認和歐盟談判的重要籌碼,是英國在軍事和政治上的相對優勢,讓歐盟對其有所依賴。但在歐盟防衛協定簽署後,弱化了英國的這個籌碼,也顯示歐盟會在脫歐談判中堅守立場,不讓英國占到太多便宜,以免降低了歐盟的穩定性。無論如何,脫歐談判必然會讓其他經濟整合對於「退場」做出更嚴謹的規範,以免意志不堅的成員在退出時牽扯不清,衝擊整合組織的穩定和有效運作。

台灣和英國脫歐似乎關係不大,但金融界在倫敦的據點有必要隨著倫敦金融中心受衝擊的程度而滾動評估是否要遷移到歐陸;英鎊匯率也必然會隨談判狀況而有所波動,台灣企業對英國的貿易仍有必要進一步強化避險動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