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名家縱論/世代整合 共創產業新局
2016-07-03 00:55 聯合報 簡立峰
太陽花學運後,台灣政治圈出現世代翻轉,新生代立委進入立法院,帶來新的民意與氣象;產業界也急需新生代企業家,在新經濟浪潮下翻轉產業。台灣新舊世代在經驗與價值觀上,存在相當差異,但也具備互補性。如何相互了解、攜手共創產業新局,還有很多挑戰。

台灣硬體代工產業模式,九○年代創下經濟奇蹟,然在新經濟的衝擊下,硬體代工已呈疲態。要扭轉頹勢,不外有兩種出路,一是在既有產業中持續精進,在3C電子產品之外,往智慧汽車、機器人、智慧醫療等高單價硬體,尋求突破;另一是透過硬體優勢往服務型經濟發展,如透過工業機器人發展智慧工廠,以先進穿戴裝置發展健康照護等服務。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最近提出的「往上、往前、往外」的看法,往上邁向軟硬整合、虛實結合,往前更接近使用者與掌握大數據,往外拓展新領域與新市場,便是電子代工業轉型的宏觀思維。

面對這樣的產業轉型壓力,無疑需要新世代的人才參與甚至主導,但眼前的難題是,新舊世代間鴻溝不小:新世代不愛進工廠,喜歡在網路上開發消費性市場及自有品牌;然而靠著生產製造起家的上一代,以其市場實戰經驗,認為新世代只追求小確幸,台灣市場不夠大,難以開創出大格局產業。

以新政府上台推動亞洲矽谷計畫為例,就可以看出世代思維上差異。政府經貿專家不分藍綠,大致都認為提振投資須要開發科技園區,形成產業聚落,於是政府經費主要投入園區的硬體建設。而年輕世代參考國外發展數位經濟作法,多認為網路時代創業地點非關鍵,投資人才才是重點,政府應該直接投資創意與人才,而非花大錢蓋蚊子園區。

這些想法差異,來自世代經驗的不同。不像矽谷的企業家各個年齡層都有,台灣主要企業負責人,約莫都六十歲以上了,因此產業發展模式較為單一。上一代企業家擅長開設工廠、從事生產製造、以成本控制打造規模產業。政府提供的協助,也就是找地、蓋工廠,解決水、電、運輸、倉儲等基礎設施,也養成政府廣設園區的慣性。

然而新經濟發展模式截然不同,以軟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