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經營/魏寶生率精兵出擊 客戶擺第一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2-26 04:35 經濟日報 邱金蘭

image
凱基銀行董事長魏寶生。 圖/經濟日報提供
分享凱基銀行董事長魏寶生表示,證券與銀行有不同的文化,一個就像「游擊兵」,一個像「正規軍」,兩者互相融合,可以相輔相成,提供客戶更完整的金融服務。
魏寶生喜歡親自帶著同仁去拜訪客戶,跟客戶討論未來及需求,在第一線感受台灣經濟成長的動力。

上前線感受產業活力

在凱基銀行之前,魏寶生是凱基證券董事長,在證券、銀行都有豐富實戰經驗的他,對證券、銀行的特性跟文化,有很深刻的體會。

他說,銀行吸收社會大眾的資金,經營相對穩健保守,就像是一支「正規軍」,而尋找投資機會的證券商,就像是「游擊兵」。

客製化滿足不同需求

證券商在IPO(初次上市)的第一線,可以看到許多創新公司跟具活力新產業,銀行業主要角色在提供融資,相對來看沒有資本市場那麼五花八門。

魏寶生指出,證券跟銀行因行業特性差異,也產生不同的文化,雖然文化不同但兩者可以相輔相成,並肩作戰,滿足客戶不同的需求。例如幫客戶規劃,何時透過券商採取直接金融最有利,何時透過銀行採取間接金融最有利,讓客戶在市場左右逢源。

魏寶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思考「未來」,很少想「過去」,他認為,「過去」是要檢討的。

也因此,他喜歡自己帶著同仁去拜訪客戶,跟客戶討論未來跟需求,並了解凱基銀行、甚至整個開發金控,對客戶的經營上能幫什麼忙,多提供什麼樣的服務。

這也是開發金的強項,可以透過旗下子公司全方面的服務來協助客戶,讓客戶兩手環抱直接金融、間接金融。

對客戶有一種使命感

魏寶生說,親自拜訪客戶,可以在第一線感受到台灣經濟成長的動力,這些企業家老闆的努力就是未來經濟成長動力的來源,也可經由直接接觸體會到,企業家為了永續經營,壓力有多大。

因此,魏寶生對客戶有一種使命感,會站在客戶立場,儘量協助客戶,就算自己做不到的,也要設法帶進資源來幫忙客戶、滿足客戶需求,他認為這才是全方面的金融服務。

好書導讀/保經女王的成功銷售術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2-26 04:35 經濟日報 李麗英


一般人買保險的目的,在於解決「生、老、病、死、稅、債、願」等難題,所以保險銷售的第一要務,就是找到客戶的需求,知道他們想達成什麼目標、擔心及害怕什麼難題,才能引導業務員找到對方的買點,以及業務銷售的賣點。

面對客戶百百種,如何才能創下銷售佳績,是許多保險業務員的困擾,尤其是競爭激烈的退休市場,可說是兵家必爭之地。

事實上,客戶分成有錢人、有存錢能力的人和資產少的人三種,只要針對各類型對症下藥,退休保單也能賣翻天。

除了含金湯匙出生,無需為錢煩惱的有錢人之外,多數想做退休規劃的客戶,最大困擾其實是「錢不夠用」。

其實,退休是「錢」在決定,何時準備好足夠的錢,何時就能展開退休的生活,絕非「個人」決定想退休,就可以如願退休。

尤其一般人準備退休金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經濟不景氣、轉換工作跑道的失業過渡期,只好挪用好不容易準備的退休金;也會因為購屋、結婚等人生階段,導致開銷過大而花掉儲蓄;加上生活費高漲、通貨膨脹等因素,都會影響退休金的準備額度,再加上投資風險高、銀行利率低,也會間接影響退休金準備的來源。

除了上述影響退休金累積的速度之外,另一個看不見的隱形風險便是壽命延長,不但要準備自己的退休金,還可能面臨奉養父母的生活開銷及醫療費用,相當於要準備兩份退休金,甚至嚴重的還會遇到子女啃老的問題。

這些不易察覺的風險如影隨形,對客戶的退休規劃造成威脅。

客戶對於理財常常出現的最大誤解,就是「錯把投資當理財」,投資是「高獲利伴隨高風險,而理財則是確定獲利」,更何況投資只是一陣子,理財工程卻是一輩子的功課,確定能否安全保本,遠比高獲利來得重要許多。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退休金準備不可以冒險、禁不起失敗,更是一場無法重來的準備歷程,需要仰賴時間累積的大工程。

各種看不見的因素阻礙退休金累積的速度,迫使現代人不得不提早思索退休金該如何準備?如何開始行動才可以如期退休?成為每個客戶最關心的課題。

有鑑於此,我常問客戶,為什麼每年都要去做身體健康檢查?客戶會告訴我,為了了解健康狀況,才能預防勝於治療。

此刻我便會繼續追問對方,在人的一生裡,不一定會出現意外、疾病或癌症,但是一定會變老,一旦年紀愈來愈大,就會面臨退休的問題,引發他積極提前思考退休規劃究竟對晚年的生活衝擊有多大。

接下來,協助完成「退休檢視問卷」的填寫,透過問卷提醒客戶,正視退休規劃的重要,從中了解客戶對退休的認知,以及退休生活的想法,還有未來可能面臨的社會現象及影響。

引導客戶正視退休生活的未來樣貌,就是我們最重要的任務。

(摘自《變,就是不變:保經女王的業務勝經》新書,即日起於各大通路銷售,團購請洽02-86925588轉5735張小姐)

會計師看時事/新租賃會計 資產負債分清楚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2-26 04:35 經濟日報 江美艷、朱應舞


恭喜在上周專欄中「新租賃會計是非測驗題」中,拿到三個「是」的企業讀者,您的承租合約已包含了「租賃」。

您或許會問,上市(櫃)公司資本額龐大,連租用小型辦公設備,也要用「新租賃會計」(IFRS 16)嗎?

基於成本效益,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對財報編製者提供了「短期」租賃(租期短於或等於12個月且無承購權),以及「小額」資產租賃(IASB討論時提到新資產價值不超過5,000美元),可免適用的彈性。

換言之,符合短期或小額資產租賃的承租人,仍可簡單沿用現行「營業租賃」的會計處理,於租期內認列「租金費用」並作報表附註揭露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所謂「小額」,新準則是以新資產價值的絕對金額為基礎,不因不同承租人而有不同的認定,例如個人電腦、筆電及小型辦公家具可能就符合小額資產,但租賃「車輛」一般來說就不符合了,因新車輛的價值通常不算小額,而應適用新租賃規定處理。

接著,如果所承租的資產,既非「短期」也非「小額」,企業該如何決定租賃開始日租賃「資產」及「負債」的入帳金額?

舉一合約為例,甲公司(承租人)承租乙大樓一樓層五年,在符合前篇「租賃」前提下,建議承租人應先辨明合約條款中哪些屬於「租賃給付」。

例如:須支付的固定租金、因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或利率變動而調整的變動租金(不含其他變動租金,例如依營業額計算者)、承租人合理確定會去承購標的資產的價格,以及租期屆滿時因保證歸還房東的租賃標的價值(保證殘值)所預期要支付的金額等等,都算是於租賃期間內的「租賃給付」,將這些金額按照租賃隱含利率(若不可得,則可以採承租人增額借款利率)折現,所得到的現值,就是過去承租人在營業租賃下可以不露相於財報的金額,而如今卻應正式入帳的「租賃負債」原始認列金額。

再來,承租人該計算應入帳的「資產」。

將「租賃負債」原始認列金額,加上支付房仲業及代書的佣金(原始直接成本),扣除出租人為吸引承租人承租而給的回扣(租賃誘因),及承租人所估計有義務於未來復原租賃標的物的成本後,即得到「使用權資產」的金額。

所以,「使用權資產」與「租賃負債」於租賃開始日的入帳金額可能不同。在後續租期內,企業應依「有效利息法」計算利息費用(增加負債)並按期償還本金(減少負債);使用權資產一般則比照自有資產提列折舊。

另外要注意的是,資產及負債於租賃開始日入帳後,除了上述對使用權資產提列折舊、對租賃負債計算利息、攤還本金外,於租賃期間內,也可能因為租賃合約修改、租賃給付或租賃期間有變動而要再調整。

比方說,如果合約約定租金每兩年依前兩年CPI調整,則承租人也須每隔兩年依照CPI調整後的租金重新計算「租賃負債」,差額調整帳列的「使用權資產」與「租賃負債」。

新準則一旦上路,預計不少企業在財報會突然出現「使用權資產」和「租賃負債」,若承租多項資產,則資產和負債因此增加的金額可能更是龐大。

對於財報使用者所關切的,莫過於企業資產負債表、綜合損益表及現金流量表三大報表將發生什麼樣的改變?企業又該如何事先估算潛在受影響程度?還有這對於企業主要績效指標(KPI)及債務契約限制條款又有何衝擊而應預先因應呢?下周專欄將繼續說明。

(作者是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協理,本專欄每周五刊登)

市場風向球/從日矽案談敵意併購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2-26 04:35 經濟日報 張洛安


矽品、日月光經營權爭奪戰方興未艾,至今年更呈現白熱化趨勢,原本尋求援助的矽品最終仍然未果,而依有關消息指出,矽品恐將面臨日月光的二次收購而失去公司經營權,觀察此次事件發展,其歷程堪稱我國敵意併購的經典案例,頗值得關注。

所謂敵意併購,又有稱為非合意併購,即兩家公司並非合意進行併購,而透過公開市場收購目標公司多數股權取得經營權。

對於敵意併購有人認為是公司經營權爭奪的正常市場機制,然而,由於公開發行公司擁有股權者為多數的社會大眾,在進行敵意併購時股東多半會擔心股權受到影響,產生不利大眾投資人的結果,因此須深思針對該行為所須因應的對策。

國際上曾發生甲骨文公司敵意併購仁科案例,當時雙方爭執不休耗時近1年時間,甲骨文才以每股26.5元美元收購仁科公司的股權,完成兩家公司的合併。

而知名社群網站推特近來也傳出疑似遭受併購的消息,該公司股價持續低迷,卻在2016年2月突起回升,有消息指出,因有潛在收購方欲將其設為目標公司收購,才造成該公司股價止跌回升。

由此觀之,2016敵意併購戰局,國內外都可能出現你爭我奪的激戰!

為維護與公司有利益關係的投資大眾,關於收購等的重要資訊必須公開透明,以利股東充分知悉,且併購將重大影響公司股權結構、營運方向及股東、員工等權利,必須謹慎為之。

但在敵意併購下有關股權的相互爭奪,卻時常難以維繫健全的公司治理。

關於敵意併購的另類思考,有論者認為,由於大型公開公司的股東為數眾多,基於代理成本之要求,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因無法親自執行業務而委託經營階層,而敵意併購行為的出現,卻可能造成公司「代理成本的效能化」,促使董事為防免併購而善盡其經營上的責任。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政策研究所研究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