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金患糖尿病 就得「鋸腳」?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26 01:56聯合報 薛承泰/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台北市)
一場年金改革戰爭開打,讓世代焦慮,舉國同憂。 聯合報資料照片
年金改革已被列入立法院這會期優先法案,政府看來已下定決心,在蔡總統就職一周年時完成這世紀改革,交出所謂的成績單。
筆者曾數度為文,通過年金相關法案的修正,固然是改革的必要過程;然而,是「成功」還是「失敗」的改革,要看實施之後所產生的效應。如果,只是把財務危機往後延幾年,把當前五十五歲以上未退休者面對年金破產的魔咒,後延到四十歲以下的人口群,那算是成功的改革嗎?如果大砍了退休者的年金額度,把省下的錢移轉到不必要的支出,那就不是改革,而是搶錢!
若過去政府的制度設計圖利了退休人員,那麼,當前政府以照顧國人為名,試圖擴展更多的福利措施,難道就是名正言順?
從歷史角度看,過去與現在何以一個是「圖利」,一個是「照顧」?兩者像是銅板的兩面,所不同的是,誰有權力來解讀!如果政府認為這批人拿過多,可排除社福照顧,讓他們用豐厚的退休金來購買福利,豈不是更具「再分配」效果?
誠然,任何制度都很難通過時間的考驗,當年設計制度時雖有其正當性,卻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乖離原初的宗旨。沒有人會反對與時俱進調整制度,但不是去否定,甚至汙名。結果年輕人心生不滿,以為他們的低薪原來是被長者的退休金吃掉了。這個世紀以來,年輕人低薪現象,所有公私部門受雇者薪資的停滯,政府需擔負最大責任,這才應該是改革真正的核心!
再者,政府強調降低退休給付與年金,是「減法」做為,缺少創造經濟把餅做大的「加法」做為。進行數月的「社會對話」,應該是政府拿出「加法」措施,來和民眾溝通的最佳機制,可惜,拋出來的是一個個比勁爆的「減法」措施。如此,只有哀鴻遍野,哪來共體時艱呢?
想想民國六、七十年代,面對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兩次石油危機等衝擊,政府依然延長義務教育為九年,展開十大建設等,最後不僅度過層層危機,還一舉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台灣經濟奇蹟,這就是「加法」的魅力所在。
最後,政府似把年金問題當作病入膏肓,一副捨我其誰,拿出葉克膜來試圖搶救!就像是「無效醫療」,在沒有希望可改善病情下仍進行搶救,試圖維持生命跡象一段時間,然而,這對病患來說,是一場沒有尊嚴的折磨!
事實上,台灣年金制度並沒有病入膏肓,當前規模最大的勞保及爭議最多的公教退撫,進水量仍然多於出水量,基金都還有數千億;雖然退休人口將逐年增多,未來十年會轉為入不敷出,甚至枯竭,但這段時間,政府的角色呢?只想將出水量減少,能不著力於添增進水量嗎?
如果年金問題是突發的心血管疾病,政府使用葉克膜,可帶來起死回生的機會,且能爭取時間。可是,情況顯然不是這樣,年金制度即使有病,比較像是糖尿病,雖已有一段時間,但還有機會透過飲食調理與規律運動來改善,而不是把浮腫的腳給鋸掉。在沒有治本情況下,生命就算能維持,往後的日子卻越來越悲慘。
過去數月,政府上山下海嘗百草,看似尋找治病良方,並告訴這個社會,政府是多麼開放與尊重民意,而其實葉克膜早就準備好了!
退休金﹒糖尿病
公告版位
- Feb 26 Sun 2017 14:28
年金患糖尿病 就得「鋸腳」?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